•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三星小米蘋果位居平均售價漲幅前三 OPPO、vivo下降

            2019-02-25 02:14:05     來源:證券日報

              三星、小米、蘋果位居平均售價漲幅前三

              OPPO、vivo下降

              ■本報見習記者 馬 燕 

              隨著各調研機構關于2018年手機市場的數據出爐,手機行業的各種變化也以硬核數據的形式顯現出來。

              IDC公司發布的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主要包括手機品牌銷量及其份額前十名、銷售額及其份額前十名兩張表單(見下圖)。

              其中,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錘子、榮耀、小米這八個品牌同時出現在這兩張表單中。這使得可以通過這些數據計算出各廠家在中國市場的平均售價,以及售價與去年上半年相比的變化幅度(有一定誤差)。

              電信專家付亮根據這些數據計算出了這八個品牌2018年在中國市場的平均單價。蘋果平均單價870美元,比上年漲約13%;三星平均單價613美元,比上年漲38%;華為平均單價373美元,比上年漲11%。OPPO平均單價296美元,比上年降約9%。vivo平均單價264美元,比上年降約12%。錘子平均單價255美元,比上年漲1%。榮耀平均單價203美元,比上年漲5%。小米平均單價179美元,比上年漲21%。

              其中,平均單價漲幅前三名分別是三星、小米、蘋果。

              付亮指出,2018年iPhone 8 +iPhone X率隊的從高到低16個型號的產品同時在售,是蘋果有史以來在售智能手機最多的一年,價格從不足3千元到近萬元人民幣,形成了對中、高端市場的全覆蓋。不過新的財政年度(從2018年10月起),蘋果在提高高端手機售價的同時,還大幅縮減了低端手機,這個策略明顯抑制了iPhone 在中國的銷量。

              “而三星在中國市場可能只有中高端產品還有競爭力了。這導致了其銷量和銷售額同步下滑,銷量下降幅度更大。”付亮分析稱。

              小米銷量小幅下降,但銷售額明顯上漲,“這說明小米收縮低端產品的策略還是成功的。”付亮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華為公司的兩個品牌華為和榮耀,都做到了價、量齊升,是2018年最成功的公司。華為進軍中高端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價格與蘋果、三星相比,仍有明顯差距,平均價格只相當于蘋果的43%和三星的61%。

              值得注意的是,OPPO和vivo,成為僅有的兩個平均售價下降的廠商。

              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OPPO、vivo雖然在2018年推了很多高端機型,但其整個的營銷攻勢讓它們的中低端機型比如OPPO的V5、vivo的Y93的銷量變得異常大,這些機型價格都是在1500元左右。相反,小米有意識在使其價格上漲,小米要做中高端。廠商的這些動作都是基于中國乃至全球手機市場下滑現狀做出的市場策略。

              不過,雖然OPPO、vivo兩家降幅相當,但結果不同。vivo銷量上升明顯,銷售額只是略微下降了2個百分點,而OPPO銷量仍是負增長,降低價格并未能帶來銷量增長,這使得銷售額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明顯高于其他 TOP6 品牌。

              對此,孫燕飚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我從渠道了解到的情況是,盡管OV的市場策略是一樣的,但最近OPPO在渠道的控價情況不太好,價格有點亂,這是它銷量下滑的一個原因。”

              調研機構Canalys指出,長遠來看中國市場的整體結構和消費水平正向更加高質和高端的市場轉變,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有望在2021年突破400美元,廠商競爭的重點將聚焦在如何把最新的技術和消費者的更高層次需求聯系起來。

            責任編輯:李鋒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