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用“大豆邏輯”來看看中美貿易戰

            2019-02-24 14:56:49     來源:海外網

            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談成了第七輪+,加時兩天。

            更多實質性的內容漸漸釋放出來,也有新的問題出現。

            從大家留言看,現在對達成協議有一些疑慮。

            美國人這么熱情,我們有沒有做出太多的讓步?要達成的東西符不符合我們的根本利益?

            普通老百姓都會有這樣的疑慮,更不用說切身利益受到影響的人了。

            大家關心這個問題,我就多說幾句個人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討論問題要以事實為基礎,先看看現在能確定的事實有哪些。

            我綜合了一下,從特朗普會見劉鶴副總理到現在,基本能夠確定的只有三條。

            一是美方透露中國承諾再購買1000萬噸美國大豆。

            二是姆努欽對媒體表態,中美雙方達成了貨幣協議。

            三是特朗普希望最后成果的形式是協議而不是諒解備忘錄。

            這里面貨幣的東西就一句話,只能留待更多細節公布后再討論。

            希望達成協議而不是諒解備忘錄的表態,并不是說前面白談了。從昨天萊特希澤表態看,這是換湯不換藥。

            道理是明擺的,如果像一些人理解,協議要通過美國國會審批,那么現在這樣緊趕慢趕地延長兩天繼續談的做法,完全沒有必要。

            至于買1000萬噸美國大豆這件事,昨天我在另一篇文章上說過,現在還可以繼續往深里談談。

            其次,中美在大豆問題上,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也有利益重合點。

            用大豆來表明立場也好,釋放善意也罷,其實都是利益度量的結果。

            一是從中國需求看,我們的大豆市場缺口實在太大。

            我查過有關資料,我們國家一年有9000多萬噸,差不多90%左右的大豆,要從國際市場進口。

            進口的大豆的用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榨油,一個是飼料加工(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去養豬)。

            國內的大豆,現在主要是發豆芽,磨豆腐,可能涼拌毛豆還有一點。

            總之是需求缺口太大,而具體用途區分明顯,進口大豆這部分需求,很難從國內獲得替代。

            2018年,因為中國和美國打貿易戰,中國大豆進口量為8803萬噸,減少了7.9%。

            主要就是美國豆子的進口量下降了,進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9553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3258萬噸,從巴西進口5093萬噸。

            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8803.1萬噸,同比減少7.9%。其中,從美國進口1664萬噸,下降49.4%,占18.9%;從巴西進口6608.2萬噸,增長29.8%,占75.1%。

            可以看到,減少對美國大豆的需求,目前尚不能完全找到替代對象,補足需求缺口。

            缺口實在太大。

            而且,據說巴西大豆的價錢原來跟美國大豆差不多,但是去年貿易戰打響后,漲了不少錢。

            二是從美國需求來說,他們的產量實在太大。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大豆生產國,一年能生產1億噸左右的大豆。

            但是他國內市場,消耗不了這么多大豆。

            就算以美國人的浪費精神可勁兒造,還有差不多一半左右的大豆依賴出口。

            去年特朗普挑起貿易戰后,遭到中國的堅決反擊,美國豆農首當其沖。

            賣不出去豆子,又不好保存,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爛掉。

            去年11月中期選舉,共和黨丟了眾議院的控制權,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個農業州的倒戈。

            所以,買不買豆子,是美國人在談的時候非常在意的項目,也是可以交易的條件。

            美國人對此是很看重的,昨天美國農業部長珀杜在推特上說中國承諾買豆子后,特朗普還轉發了這條推特。

            三是從中美間的利益重合點來說,不同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美農產品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你們想過沒有,互補性,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一般來說,這意味著你需要我,我需要你。

            深一層看,在鬧矛盾的時候,這種需要,就會變成談價的條件。

            如果再多想一層,這種談價,也應該以形成利益共識為目標,而不是徹底撕裂為目標。

            采購量上去了,跟美國豆農利益共識是不是更多了?

            總之,需求互補、利益重疊,互相依賴但又互相制約,這就是中美間大豆貿易往來的邏輯。

            第三,用“大豆邏輯”的視角,就是要看清中美貿易戰的利益格局。

            去年貿易戰最激烈的時候,不買大豆一度是對付美國的“武器”。

            現在談判節奏不斷加快,購買大豆又成為表達談判誠意的策略。

            是不是前后矛盾?

            是矛盾,但合乎情理。

            大豆的買與不賣,貿易戰打還是談,與其說是個誰輸誰贏、誰勝誰負的問題,倒不如說是利大利小、利遠利近的問題。

            大豆的邏輯,就是國家利益的邏輯。

            關鍵,要看到貿易戰的本質,看到這場沖突背后的中美利益格局。

            在陶然筆記去年的文章《提個醒!不管會晤結果如何 都會被美國說成取得勝利》中,我們曾分析過美國挑起貿易戰的三大原因:

            解決貿易逆差,對華國家競爭,轉移國內矛盾。

            現在看,還應該加上一個選舉政治考量。

            這四方面原因,是美國人發起貿易戰的主要利益訴求。

            我們應對貿易戰,也有中國自己的利益訴求。

            《人民日報》在去年9月11日的時候有一篇文章,叫做《風物長宜放眼量——從強國興衰規律看我國面臨的外部挑戰》。文章里說:

            新興國家在崛起的關鍵性階段,往往會與守成國家發生國家利益的激烈碰撞,無一例外地會受到刻意打壓,這是必然遇到的“成長的煩惱”,是發展歷程中繞不開的“坎”。

            實際上,歷史上成功發展的國家,都遵循一條發展規律,那就是盡可能避免對抗,把重心放在加快發展上,放在不斷壯大自己身上。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眼前的美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中國應對貿易戰的主要利益訴求,打也好,談也好,就是不能讓貿易戰干擾我們的發展節奏,盡可能去爭取時間和空間,爭取戰略機遇期。

            這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國家利益,也是我們所要爭取的結果。

            大豆買還是不買,買多還是買少,買了以后,什么時候又不買,都是服從經貿磋商這個大局,服從這個根本利益訴求。

            大豆是這樣,我們在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服務業這些領域,同樣要服從經貿磋商這個大局,服從這個根本利益訴求。

            中美貿易戰,是眼下全球的頭等大事。

            在應對這件大事的時候,我們不僅身處加快自身發展的大局之中,同時也面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所面臨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尤其需要我們看清利益格局,保持頭腦清醒。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令狐貓)

            (本文原題為《用“大豆邏輯”來看看中美貿易戰》來源于“陶然筆記”微信公眾號)

            責編:季冉冉、耿佩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