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將于今夏成立負責與各國海上保安機構進行合作的專門科,這意味著日本海保廳在開展國際協調和對外交流時有了正式機構。
安保問題拉幫結派
據了解,此前這一負責國際協調的職責由海保廳的國際危機管理官兼任。改革后,新機構將設在海保廳本廳總務部內,由“海上保安國際合作推進官”等24名人員組成,負責人將由新設的課長級國際戰略官擔任。
日本將海上安保問題國際化的行動由來已久。自2000年起,日本就以打擊海盜保護海上生命線為由,開始與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開展聯合訓練,進行人才交流并提供巡邏船。
到2004年,日本海保廳開始與東南亞國家互派工作人員進行研修,并進行小規模聯合訓練。2015年,日本募集東南亞各國海上安保機構人員舉辦第一期“海上保安政策課程”,宣稱要將日本打造成安保人才培養的國際基地。
2018年7月,日本海保廳長官巖并秀一在就職記者會時稱,“如今很難僅以一國之力維持海上安全、治安的時代,希望與各國聯手合作”。
2017年9月,34個國家海上保安機構負責人參加的首屆國際會議于東京舉行,日本將其視為構建海上安保多邊框架、拓展日本海洋理念的重要平臺。據媒體報道,日本海保廳還計劃于2019年底舉辦海上保安機構負責人的第二屆國際會議。
機構調整暗藏玄機
“日本謀求海上安保問題國際化,表面上是為了保證自己海上通道的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說,實際上,日本是想通過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落實集體自衛權,為修改憲法做準備。
分析認為,日本政府去年12月18日舉行內閣會議,正式批準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今后將進一步大幅增加軍費、全方位擴充軍力,并加速日美軍事的一體化進程。這會進一步架空日本和平憲法中有關“專守防衛”的基本原則,加劇地區局勢緊張。日本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的新年致辭,顯現出日本參與全球軍備競賽、成為軍事大國、稱霸亞太的戰略志向。
據日本NHK電視臺此前報道,海保廳鑒于日本“周邊海域”依然持續著緊張局勢,加之為了防范以核電站為襲擊目標的恐怖活動,將在2019年度進行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增強裝備,其中包括增加5艘大型巡邏船。2018年8月,日本海保廳公布了總額達2338億日元的2019年度預算申請,創歷史新高。
“在日本年度預算中,國土交通省日本海保廳的預算費用正在逐年增強,且增加幅度極大。”呂耀東說,隨著2015年日本修改通過新安保法案,日本政府開始可以依據本國法律行使集體自衛權,而提升自身軍事實力,增強本國軍事影響力,則是日本政府修改和平憲法的重要推動力量。
矛盾心態急需反思
也有分析認為,設立專門科,加強和東南亞國家的支援與合作,意在針對中國。
據《東京新聞》報道,在南海問題上,日本與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有著“共同的立場”。日本強調,在向東南亞各國傳播遵照法律和規則保護海洋秩序的理念時,還應向其傳授“斗爭經驗”,使其在南海方向策應日本。2018年最新一版《防衛白皮書》中,日本將中國的姿態描述為“高壓性”“單方面”,顯現出對抗意味。
“在當前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背景下,未來日本很可能依然對中國保持矛盾的心態。”呂耀東說,在經濟層面上,出于“一帶一路”戰略為日本經濟帶來的利好,日本希望緩和中日關系。但在政治和安全層面上,中日之間的沖突一直存在。
去年以來,中日關系總體向好發展。據日本共同社報道,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構建“日中新時代”達成一致,雙方將加速改善關系。中日恢復高層互訪,按下了兩國關系向好發展的“重啟鍵”。
“日本應該認識到,中日兩國的雙邊關系不僅僅涉及到兩國關系,更涉及到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呂耀東表示,日本政府應從維護兩國關系的大局出發,尋求擴大雙方的共同利益,縮小分歧。“這不僅對中日關系,更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有好處。”(王宇辰 胡智軒)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23日 第 06 版)
責編:劉素素、袁如霞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