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探索延伸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國家發展改革委2月21日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釋放了一系列重磅信息。相關人士指出,未來,中國將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有望形成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功能互補共建共享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對本報記者分析,當前,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十分必要。從城鎮化發展的角度來看,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9.58%,到2035年有望升至72%左右,在此過程中,城市群、都市圈將是吸納新增城鎮人口的主要平臺;從自身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都市圈發展還面臨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平不高、分工協作不夠、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亟須解決。
面對需求與問題,此次發改委出臺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堅持功能互補、共建共享。
基礎設施方面,增強連接性貫通性。《意見》指出,鼓勵地方對高頻次通行車輛實施高速公路收費優惠政策;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和“瓶頸路”拓寬工程;利用既有資源開行市域(郊)列車,有序新建市域(郊)鐵路;探索取消都市圈內固定電話長途費等等。
產業發展方面,強化專業化分工協作,包括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邊城市(鎮)疏解、推動中心城市產業高端化發展及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
公共服務領域,突出均衡普惠、整體提升,推動公共服務從按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轉變,加強都市圈異地居住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信息交換,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聯網定點醫療機構數量,推動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常住人口全覆蓋等。
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成為一大重點。魏后凱指出,都市圈發展要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應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城市群、都市圈吸納新增城鎮人口提供支撐。
《意見》強調,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積互認,加快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統籌推進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個城市降低落戶門檻,如浙江省杭州市放寬落戶的學歷限制,廣東省廣州市、海南省海口市、陜西省西安市等放寬了落戶的年齡限制,江蘇省南京市放寬了落戶的社保繳納限制等。
放開放寬城市落戶限制的同時,《意見》還提出,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在都市圈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人才、資金、科技、信息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施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工程,有序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
“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要避免一哄而上。都市圈是城鎮化發展的高級階段,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做;同時,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不能千篇一律、低水平同質化,要推動建設各有特色、具有競爭力的都市圈。”魏后凱說。
《意見》強調,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充分考慮不同都市圈現有基礎和發展潛力的差異性,科學確定都市圈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因地制宜推動都市圈建設。
對于未來中國都市圈的發展前景,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認為,長三角地區的都市圈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南京大都市圈、杭州大都市圈等,粵港澳大灣區的若干個大都市圈,還有西部地區的成渝都市圈等,未來都有望成為都市圈改革發展的重點。
《意見》提出明確目標,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更加完善,梯次形成若干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作者 邱海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23日 第 03 版)
責編:刁世峰、朱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