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天津南運河畔小沙窩村 小蘿卜拉動大產業

            2019-02-22 09:54:50     來源:海外網

            天津市區往西25公里,南運河畔小沙窩村,種了300多年蘿卜。

            沙窩蘿卜綠如翡翠,甜脆多汁,清代就有民諺“沙窩蘿卜就熱茶,閑得大夫腿發麻”。如今的沙窩蘿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雨水剛過,萬物生長,小沙窩村又開始忙活選種育苗了。

            “這個春天大伙兒心氣高。往年這會兒還有庫存,今年一個春節全賣光,價格翻了番兒!”村黨總支書記馮元洪說。

            邊走邊聽,好消息不少。沙窩蘿卜種植與窖藏技術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小沙窩村所在的辛口鎮建起沙窩蘿卜文化體驗館,9家企業入駐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

            “沙窩蘿卜為嘛好?蒙金土,運河水,勤勞人。”70多歲的李宗峋是有名的鄉土專家、曙光合作社技術顧問,“現在還得加一條:生態好。”

            2010年,李宗峋代表合作社到香港參加亞洲農產品展。沙窩蘿卜大受歡迎,臨簽協議卻怯了場。“不敢簽啊!人家提出到原產地看看,那時南運河水是黑的,怕砸牌子。”現在呢?天藍了,水清了,光照強,蘿卜水分多。“再走出去,底氣倍兒足。”

            蘿卜好,品牌亮,曙光合作社創辦人李樹光嘗到了甜頭。400家農戶聯合生產,統一銷售,“這季賣了500多萬斤,一斤賣到8元。將近八成走電商,光打包就雇了120多人。”

            蘿卜種了300年,如今分外甜。

            甜中也有澀。

            如何種出標準化蘿卜?得有高質量大棚。種了20年蘿卜的李樹發算了筆賬,外面草簾換電動,里頭竹木換鋼架,兩畝新大棚,得花近10萬元。

            “全村2000畝地,改大棚,硬化路,擴溝渠,加起來得一個多億。”村委會委員于鳳軍接過話頭說,村集體財力薄, “政策能不能再傾斜些,給農田基礎設施補貼再多些?”

            農民盼補貼,干部卻怕補貼。為啥?資金使用限制多。辛口鎮副鎮長田花舉例說,一個項目,上頭給50萬,鎮里要配套50萬。招投標,找中介,請設計公司,費用都花在非農的部分。彈性稍微大點,又擔心被問責。

            農業難,難在規模化程度低。“拿我家來說,3畝地不挨著,大早上起來,光拉電動卷簾,得跑三趟。地塊小,大點的機械也使不上。”村民李國建說。

            “依我看,農村眼下最缺人。沙窩蘿卜甜,把式是關鍵。小沙窩重教育,這些年通過上學陸續出去了300多人。現今村里青壯年少,得讓年輕人愿意回來,琢磨農業。”55歲的張廣祥說。

            “鄉村振興還得靠產業支撐。有了好企業、好產業,才留得下人。”辛口鎮黨委書記任秀元插話,“鎮里正規劃建設沙窩蘿卜特色小鎮,讓小蘿卜拉動大產業。”

            “過幾天咱一塊合計合計,大伙兒思想咋跨越,怎么看到明天和后天。有了好政策,還得自個兒加油干。”(胡 果 龔相娟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2日   01 版)

            (原標題:讓小蘿卜拉動大產業)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