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休斯敦2月21日電 生物學專業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21日刊發研究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霸王龍始祖的化石。
《自然》雜志下屬在線開放期刊“通訊生物學”網站當日發表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林賽·贊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團隊將一具發現于猶他州中部的暴龍化石命名為“厄運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并稱經過十年的發掘和研究發現,它是霸王龍的始祖。
文章顯示,它是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化石,死亡時年近7歲,接近成年。它生活在96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體重約170磅,高度為3至4英尺。而霸王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成年霸王龍重約11000到15500磅,約12英尺高。
據《國家地理》雜志報道,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霸王龍是巨型捕食者的后裔。此前曾有學者猜測,霸王龍是異特龍的后裔,但這并不正確。對于這項研究,迦太基學院的古生物學家托馬斯·卡爾稱,這項發現十分重要。長期以來,霸王龍的進化史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北美大陸一直缺少1億5000萬年前至8000萬年前之間的暴龍的骨骼化石。這是北美地區首個暴龍進化為霸王龍的古生物學化石依據。
這份研究指出,這類暴龍出現在1億4500萬年前至6600萬年前。它們身型小、動作笨拙、腳步卻靈敏。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巨型肉食性動物之間,能輕易擊倒獵物,同時避免與其他掠食者發生對抗。在成為侏羅紀時期的“暴君”前,霸王龍的祖先因為身型小,只是白堊紀時期食物鏈中的“平民”。
文章強調,這類暴龍“以沖刺般的速度”進化成為霸王龍,共計花費1600萬年的時間。不過,它們的體型是如何變大的仍然是一個謎。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表示,這類暴龍的形態與生活在亞洲的白堊紀早期的暴龍十分相似。研究團隊猜測,其祖先或從亞洲通過阿拉斯加陸橋穿越至北美洲。
責編:劉金鵬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