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喬翔
2月21日,隨著亞夏汽車完成更名,其借殼方職業教育龍頭企業——中公教育正式登陸A股。截至更名當日收盤,中公教育總市值為567億元。
亞夏汽車對中公教育的并購重組屬于重組上市,從公布方案到獲得審核通過,前后不足半年。重組方案于2018年5月初首次披露,當年11月2日獲得了證監會有條件通過,11月底拿到批文,后于12月27日完成資產交割。
回溯方案,亞夏汽車將彼時主要資產、負債、業務等剝離,即置出除保留資產以外的全部資產與負債,這部分資產作價13.51億元。同時,置入李永新等交易對方所持有的中公教育100%股權,置入置出資產差額部分由亞夏汽車以發行股份方式向中公教育全體股東購買。交易完成后,亞夏汽車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變更為李永新和魯忠芳。
資料顯示,中公教育是國內領先的專注于非學歷職業就業培訓服務提供商。對于行業發展趨勢,中公教育曾表示,職業教育空間巨大,市場分布區域廣泛,目前的整體市場開發程度依然較低,未來各個細分市場規模更多取決于供給能力,尤其是大型龍頭企業的研發和業務創新能力。
從1999 年創立之初推出名師串講班、深度班,到2012年率先推出協議班,再到目前事業單位和教師組合套餐產品,中公教育在課程產品上的持續創新不斷為行業創造新的需求,也逐漸使公司立于行業領軍者的地位。中公教育創始人李永新此前也在公開場合表示,研發的專業化是教育企業發展的核心之一。
中公教育在全國渠道網絡上也具有先發優勢。有資料顯示,2015年,公司直營網點數就已達399家,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截至2018年4月30日,中公教育業務在全國擁有了619家直營分支機構,主要分布在東北、華東、華中三大地區。
根據重組草案,李永新等8名交易對方承諾,中公教育2018年至2020年實現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于9.3億元、13億元、16.5億元。而中公教育2015年至2017年凈利潤分別約為1.6億元、3.3億元、5.2億元。
根據上市公司1月28日披露的2018年業績預告,預計當期凈利潤為11億至11.6億元,超過了重組方案中所承諾的9.3億元。
早在2018年5月的重組說明會上,李永新就底氣十足地表示:“保守一點說,2018年非學歷職業教育培訓市場大概在6000億元左右,中公教育才占得40億元,不到1%的份額。這個市場足夠大、足夠分散,我們可拓展的空間還非常廣闊。”
政策面也有利于中公教育未來的發展。相關法規曾明確,民辦學校要按照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這兩大類分類管理,實行差別化待遇,這給經營性培訓機構未來的營利性經營奠定了非常明確的法律框架。
今年1月底,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企業首次被確立為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市場空間正在逐步被打開。
至于中公教育未來的產業布局,公司在近日的調研活動中透露,三年以內公司仍是以公考、事業單位、教師及綜合這四大類分布為主,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對于近期是否有并購計劃,中公教育稱,目前主要以現有業務為主,繼續推進內生式增長。
責任編輯:王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