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俠客島:最近,BBC曝出一個白頭盔的國際大丑聞

            2019-02-22 00:13:58     來源:海外網

            原標題:【解局】最近,BBC曝出一個國際大丑聞

            “他們是否正直誠實,是否已將真相和盤托出,還是他們僅僅出于感情、恐懼和利益說話?”

            ——《馬丁·蓋爾歸來》

            還記得“白頭盔”嗎?

            敘利亞的這個“民事防護”志愿組織最近又上了熱搜。

            不過跟之前的劇情逆轉一樣,所謂的“戰時人道救援組織”并不如想象中“人道”。去年底俄羅斯剛向聯合國呈交“白頭盔”在敘境內活動調查報告,指控該組織勾結恐怖分子、搶劫、盜竊;這幾天,BBC制片人利亞姆·達拉提又給出了最新調查結論——

            經過近六個月的鑒定,去年4月發生在敘利亞杜馬鎮的“化武襲擊”,可以“完全確定”是“白頭盔”組織的造假擺拍。

            作為前戰地記者,島叔也想談談“白頭盔”的面具揭下之余,敘利亞戰時話語“羅生門”的來路去途。

            輿論

            “白頭盔”成立于2013年初,官方自稱由約3000名志愿者構成,主要工作是在敘境內襲擊發生后,“在最短時間內挽救更多的生命”。

            人們也確實曾對該組織的“救援工作”示以贊譽。比如從空襲現場救出渾身血跡的男童奧姆蘭、在化武攻擊后對婦女兒童進行緊急醫療救助。美國國務院曾將“白頭盔”鏡頭下的傷亡慘狀描述為戰爭的“真正面目”,敘利亞反對派和很多西方媒體也借題“揭穿”敘當局的“劊子手”真身。

            白頭盔“代表作”,男童奧姆蘭

            白頭盔“代表作”,男童奧姆蘭

            但事實并不像傷痕敘事那么簡單。

            2017年,男童奧姆蘭父親在接受采訪時說“白頭盔”的“救援”不過是一張擺拍的照片,以達到反對政府的目的;同年4月,據伊朗媒體法爾斯通訊社報道,敘利亞政府軍發現一處“白頭盔”組織的“影視基地”,其中有各種用來拍攝空襲、化武襲擊的攝影裝備;瑞典醫生人權組織(SWEDHR)發布報告直指“白頭盔”視頻疑點……

             瑞典醫生人權組織發布的關于“白頭盔”視頻疑點的報告

            瑞典醫生人權組織發布的關于“白頭盔”視頻疑點的報告

            事態何解大家心里也早已有數。但唯獨鐵打不動的,是西方媒體對“白頭盔”的“絕對信任”。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三國以“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為由,對敘利亞進行精準打擊,造成當地數名平民傷亡。

            據島叔觀察,“白頭盔”造像與“疑似化武襲擊”的發生有兩個規律:其一,其密集出現的時間,一般都在敘利亞戰時僵局,抑或局勢有利于敘利亞政府軍的時刻;其二,事發之后,往往是以反政府為目的、并且有西方背景的媒體首先曝出新聞,指責政府一方。

            而“白頭盔”只是這波輿論戰套路的一角。

            單說以化武為由打擊敘利亞,2013年8月大馬士革東部郊區就發生過相同劇情,當時奧巴馬執掌的美國政府即揚言要對敘當局發起打擊;再早點兒,因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拉克動兵的故事島友們也是聽了又聽。

            以某借口去發起武裝打擊、之后再用輿論去粉飾其合理性已成“老調”,但有朋友要問了,為啥這么多年過去,有關國家還是以化學武器為借口?

            道理不難解釋,化武本身是挑戰人類底線的極端武器,只要有人指責另一方使用化學武器,就能立即挑起全人類源自良知、底線處的憎惡,由此師出有名,打擊必達。國際上,《禁止化學武器公約》于1997年生效。而敘利亞政府直到2013年9月才啟動了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程序。

            在技術上,就敘利亞政府軍而言,其在2013年前后確實還保留了部分化學武器,2016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稱敘利亞已申報化武的銷毀工作全部完成。但此后有關“化武襲擊”的報道并沒有消停。畢竟氯氣彈等化學武器的制造門檻不高,戰場有關方自行制造的可能也挺大。總之呢,在敘境內發生化武襲擊,客觀講也是個人們會去相信的事。

            至于媒體,島叔做戰地記者時也屢屢見識過——部分業內知名外媒的現場報道倒并不能說是“捏造”,但人云亦云、未經調查卻是比較常見的。

            由此,“疑似化武襲擊,雙方互相指責,媒體信口渲染,武力打擊發動”形成了完美閉合。“去化武”在成為各方共同訴求的同時,也是各自手上的籌碼。

            在宣傳戰里,政府軍、反對派都沒放棄借這種“羅生門”手段去做宣傳,只不過像“白頭盔”這類反對派的身手更為復雜,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做得也更過。

            博弈

            那,“現實版”的敘利亞戰爭進展如何?

            掰著手指頭數啊數,這場自2011年初開始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組織、IS之間的沖突已經持續了,八年。

            但仍看不到落幕的趨勢。就在BBC制片人發布“白頭盔”視頻調查結果的次日,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領導人在索契就敘利亞問題舉行三方會晤,重申“維護敘利亞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同一時間,一場由美國主導的中東問題部長級會議也在波蘭華沙收場。

            敘利亞境內發生的一切已經不是“內戰”“反恐戰爭”能概括的了。這場戰事之所以舉世關注,是因其已成為大國博弈的一線場域。

            光從地理布局中也能窺見一二。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以東,目前主要由美國支持的庫爾德人占主導;敘北則主要由土耳其支持的部分反對派占領;“化整為零”的極端組織也主要分散于北部和東部地區。

            總體來講,與危機之初相比,敘利亞政府軍的地理控制范圍明顯增多,政府的實力也有所強化。2018年底,位于大馬士革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駐敘大使館在關閉近7年后重新開放,這已顯示出敘利亞外交地位的部分變化。

            去年年底特朗普宣布的要從敘利亞撤軍則拋出了個新信號:接下來以美國為代表的各方,在敘利亞問題的角逐上會逐步轉向離岸制衡。但俄土伊與美國的利益分攤,仍然是后續拆解敘利亞戰局的關鍵。

            具體來說,在敘利亞問題上有兩大和談機制,一是由聯合國發起的日內瓦和談機制;二是由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國主導的阿斯塔納和談機制。

            與當前中東其他國家或區域的沖突不同,敘利亞戰亂背景中的大國博弈、利益錯綜,讓它的戰局始終備受關注。不斷在“沖突——和談”的進程中搖擺,也恰恰說明,敘利亞“棋局”背后各種力量誰都“吃不掉”誰,軍事沖突的結局只能讓這場危機持續陷入悲劇性的“動態平衡”。

            趨勢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敘利亞電視臺行政總監薩默爾這樣說:

            “自2011年以來,超過1萬4千名敘利亞平民在大馬士革周邊恐怖組織的炮火中喪生,另有7千多人在阿勒頗的襲擊中遇難,這成千上萬人的遭遇并沒有被傳遞到大家的耳中,因為西方媒體決定了如何敘述我們國家所發生的事。

            如果人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那國與國之間就不可能建立建設性的友好關系。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重新掌握我們的新聞話語權,讓我們自己來講述發生在我們國家的事實真相。”

            但就這兩年島叔的感受,敘利亞本國媒體很難在國際輿論場發聲,更不用說去重新執掌新聞話語權。

            敘利亞的主流輿論仍在不斷強化國家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觀點,一切戰局介入力量都被統一劃歸為“邪惡的外部侵略者”。

            在IS興起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敘利亞官方宣傳指稱其是美國和以色列扶持的“對手”,這不難看出敘利亞官方長期以來所秉持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政策。另一方面,敘利亞有關輿論力量不斷強化仇視美國的聲音,同樣合于民族主義的本質訴求。

            在敘利亞還有一種聲音,展露出對聯合國平臺的失望,認為它是偏袒西方、受西方指揮的“工具”。

            其實在敘利亞,島叔聽聯合國派駐當地的一位官員介紹,“聯合國等第三方機構作為中立機構,只負責調查化武襲擊是否證據確鑿,但具體是哪一方使用了化武,一般情況下不予公布。”意味著寄希望以聯合國的化武調查報告作自身發聲的關鍵,本就不太現實。

            事實上,利用戰場畫面來賺流量,利用人們的憎惡心、同情心發戰爭財、贏輿論戰都已經是這輪宣傳爭搶的慣常現象。對某一案例,究竟有沒有第三方國家介入、介入者何方神圣,在定論未出前,不走非理性仇視路線,是敘利亞方面有關媒體應該達到的基本線。

            至于更適宜的敘利亞官方聲音?似乎也不至于想破腦袋。

            2014年,島叔在當地采訪一位年輕男性,據說他參加過反政府游行,小伙子說當時是有人鼓動他們上街,大家生活條件有限,就因酬勞而動。而如是的外部勢力煽動前的敘利亞平民又是啥狀態呢?

            人心思定。對于多數人而言,八年還沒能翻過的“篇”,只留下一種思考——謊言和虛偽遮蔽下,和平還有可能嗎?

            (文/卡松山人、公子無忌、點蒼居士 文源/俠客島)

            責編:侯興川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