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2月2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這樣說道。
面對天空,中華民族從不缺少詩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充滿了對寥廓蒼穹的浪漫想象。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Wan Hoo”,以紀念明朝的士大夫自制火箭“飛天”的壯舉。那時的他決不會料到,自己為了夢想的奮力一擊,為后世留下了飛向太空的啟迪。
圓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上下求索的力量源泉。在積貧積弱的年代里,一些人斷言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缺少創新的種子,根本無法長出科學的果實。如今,“嫦娥”繞到了月球背面,“天宮”翱翔在廣闊太空,“到2030年實現整體躍升,中國將躋身航天強國之列”……夢想的光芒穿越了千年的歷史,照亮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人飛天攬月的追夢之旅,浸透著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青春、智慧和汗水。60多年前,當中國的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工人、軍人組成的十萬航天大軍匯聚在西北荒漠之時,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工業基礎上,無數年輕的臂膀在茫茫戈壁灘上挺起了中國航天的脊梁。隨后幾十年的歲月中,無論國際形勢如何風云變幻,國內環境如何錯綜復雜,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航天人接續奮斗、埋頭苦干、奮發圖強,他們深知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從“東方紅一號”開啟中國太空時代,到返回式衛星技術為載人航天奠定堅實基礎;從“嫦娥一號”邁出中國探月征程,到北斗導航打造屬于國人的首個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一座座里程碑鐫刻了中國人民邁向太空的堅實步伐。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事業發展任重道遠,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從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的視野來看,中國航天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站在中國航天的新起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中華民族幾千年逐夢歷史的文化滋養,有中國航天的科學大家、領軍人才、青年才俊和創新團隊的銳意進取,有13億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新長征路”上,中國一定會走得更遠更穩。(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王法治、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