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2月21電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期間,臺灣中小學生對亞洲“四小龍”的概念十分熟悉,教學課本中不僅稱臺灣和韓國、香港、新加坡一同是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還將臺灣列為“四小龍”之首。時至今日,臺灣人仍面對這段輝煌歷史沾沾自喜。
臺“央行總裁”楊金龍曾為臺灣為何從“四小龍”之首掉隊解釋,稱主因包括內需不振以及企業瘋狂存款而不投資。臺工業總會理事長、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也曾在2018工業總會白皮書發布記者會上表示,臺灣原本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現在連尾巴都排不上,應該要好好思考一下臺灣的未來。就連呼聲最高的“網紅”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也大嘆“臺灣經濟鬼混20多年,讓臺灣曾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光環黯然失色”。
針對經濟退步進行反思可以理解,但前提是尊重事實,擺正位置,值得商榷的一點是,臺灣什么時候位列過亞洲“四小龍”之首?2月19日,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在臉書貼出生產總值(GDP)曲線圖,直言“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一語道破“這是為了意識形態而制造出的謠言”。沈榮欽在社交網絡上撰文表示,“臺灣從過去的‘四小龍’之首退步到今天的‘四小龍’之尾”,這句話在學界已是常識,但至今卻仍被臺灣媒體與政論節目以訛傳訛,更直言此話本身就是因意識形態而生的謠言。
圖為美聯儲經濟數據(FRED)(來源:沈榮欽社交網絡賬號)
沈榮欽貼出“四小龍”的GDP成長曲線圖,指出自1960年起,新加坡在早期超越香港后,“四小龍”的排名一直是星、港、臺、韓,從未變過。若再往前追溯,他以1950年為例,“四小龍”人均GDP分別為,臺灣924美元、韓國854美元、香港2218美元、新加坡2219美元,“臺灣仍然只高于韓國”。
綜覽1960年至2011年的經濟成長率,港、星、臺、韓的平均個人所得成長率(PPP)為:5%、5%、6%、6%,臺灣雖略高于港、星,約與韓國并列,也不能稱遙遙領先。反觀“四小龍”從1966年到1990年的總要素生產力年成長率,“港:2.3%、星:-0.3%、臺:1.9%、韓:1.6%”,臺灣同樣非居四個地區之冠。
圖為美聯儲經濟數據(FRED)(來源:沈榮欽社交網絡賬號)
沈榮欽還認為促成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為資本累積,特別以實體與人力資本。談及與人力資本息息相關的教育,他列舉1986年,“四小龍”的中學入學率由高至低為韓(95%)、臺(92%)、星(71%)、港(69%),臺灣也并非“四小龍”之首。沈榮欽強調,“四小龍”的經濟發展是20世紀的奇跡,但臺灣媒體與政治人物應避免過度歌頌,況且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
事實上,早在2018年11月,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暨臺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陳博志就在《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的個人專欄中,清楚論證過“臺灣從來就不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圖為世界銀行所提供“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來源:臺媒)
臺媒援引《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018年11月號的“陳博志論壇”,陳博志舉出5個論點來證明臺灣從未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分別是“臺灣人均GDP一向低于香港、新加坡”、“韓國常在貶值后開低走高”,“臺灣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常是‘四小龍’之末”,“臺灣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一直是第三名”,以及“臺灣經濟成長率從未持續高于‘三小龍’”。
陳博志認為,可以從很多面向來討論經濟發展的成果,目前國際上客觀常以“每人平均所得”為指標。但由于各地物價及貨幣的不同,所以若將“四小龍”的“每人平均GDP”換算成美元,以1960年為例,臺灣的150美元居于“四小龍”之末,低于韓國158美元、香港429美元、新加坡428美元。而若以2017年為例,臺灣24576美元,成長了164倍,也輸給成長最高的韓國29891美元,189倍。雖然成長倍率贏過香港、新加坡,但臺灣的水準值仍居于“四小龍”之末。
為了降低匯率、物價變化造成的影響,讓比較結果更為客觀,陳博志使用了世界銀行所提供的“人均固定美元價格GDP”來比較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狀況,結果顯示自1961至2015年間,臺灣只有零散的7個年度,經濟成長同時高于其他“三小龍”。因此,陳教授表示,即使不看上述水準值,單看成長率也難說臺灣曾是“四小龍”之首。
圖為“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來源:臺媒)
陳博志再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供的“人均固定購買力平價GDP”,即計入購買力差異的指標,更能比較各地發展成果。結果顯示臺灣自1980年至2017年,一直都處于第三名,且漸漸被韓國追上,也逐漸向香港、新加坡靠近。依此指標來看,臺灣既非曾是“四小龍”之首,也不是“四小龍”之末。
陳博志表示,臺灣應該要確實檢討自己不如人之處,而非“自大”和“胡亂批評”。他認為臺灣早期成長趨勢高于香港、新加坡,縮小水準值差距,但這20年來并未能再進一步發揮這項優勢,值得檢討。但很多人根本不去查證客觀數據所顯示出的事實,就“自大地以臺灣曾為‘四小龍’之首”自居,這種傲慢和偏見,致使未能確實檢討、改進所提出的政策。
對此,臺灣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也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無論是“鬼混”或“調整”皆點出“臺灣經濟停滯不前”的殘酷事實,散布模棱兩可的語句,無助于良好政策的制定,正視資料的數字才是當務之急。
“臺灣從來不是‘四小龍’之首”的事實在網上引起一片嘩然。來自香港的網友表示:“真的,雖然冒犯很多人,我還是要說,‘四小龍’的概念從我小學就開始提,中學時香港就沒人提了,真沒想到到現在臺灣人還拿來吹。”島內網友承認這是在需求自我安慰,“好像四棟建筑物在比美,我們拿瓷磚鋪最好來告訴自己,我們是第一名”。還有網友表示,“好奇為何臺灣執政黨不去正視問題,若還想一笑置之就大錯特錯了,政策引導和數據佐證才是唯一出路,整天暖男暖女是想討好誰?!”(海外網 朱惠悅)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朱惠悅、徐亦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