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民投“斷腕”轉向精細化投資
⊙記者 黃蕾
在2月13日作價121億元將上海黃金地塊“董家渡”項目轉讓給綠地地產集團后,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的流動性困難暫時得以緩解。
2月19日,中民投在上海清算所發布公告稱,該公司2016年度第一期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16民生投資PPN001)本應于今年1月29日兌付,經公司與債券持有人協調同意,并經持有人會議表決通過,延期至不晚于2月28日兌付本息,公司已于2月14日完成兌付。
但就中長期看,仍有諸如中民投發展模式是否延續、下一步如何轉型等市場疑問待解。對此,中民投總裁呂本獻昨日再次對市場關注的問題一一回應。
流動性危機成因
今年1月29日到期的一筆30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揭開了中民投此輪流動性危機的冰山一角。外界認為,中民投以負債方式快速投資、擴張,尤其是“以債養債”的發展模式為此埋下了重大隱患。
“以債養債”模式的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民投用短期滾動的負債去對接周期性較長的產業。這是典型的“短錢長投”錯配,即負債端較短、資產端較長,當負債端面臨兌付時,不少產業投資項目卻還沒有進入回報期。
“短錢長投”的錯配模式,在金融業尤其是民營金融企業中并不鮮見。在經濟環境向好、公司自身資本金充足的情況下,這一模式會迅速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并從錯配中賺取可觀的利差。但這種模式的潛在風險在于,一旦負債端增速開始放緩,手中資金難以覆蓋眼前的兌付,那么流動性危機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來。
呂本獻昨日作出回應時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合理的負債,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但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尚未建立起提供長期資金的有效機制,企業長期流動資金需求跟金融資本短期回報和風控要求之間存在不匹配。對于產業投資,還缺乏“有耐心”的資金供給。
同時,他也反思道:“中民投也需要從粗放式的投資管理向精細化投資轉變。如何借助數據分析、合理資本配置等方式,提升投資的科學性和效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未來怎么辦?
據Wind統計,2019年中民投仍有198.05億元境內債券即將到期兌付或行權。轉讓“董家渡”項目后,中民投是否足以解決當前的流動性問題?后續還有無其他資產出售計劃?
對此,呂本獻在昨日的回應中傳遞出三個信息:一是,經過前幾年的培育,目前中民投在新能源、社區生活服務、裝配式建筑等產業板塊上的投資將陸續進入回報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的現金流狀況。
二是,中民投正從“投資+控股+經營”向“投資”戰略轉型,會持續提升、出售成熟企業,撤并低效企業,并由過去的擴張模式轉變為現在的買賣結合、以退為主的模式,適量發掘符合轉型發展方向的優質項目,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資本金投入和短期負債的方式,主要采用產業基金、項目合伙、資產管理等方式進行投融資,培育新的增長點。
三是,中民投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的相關工作正在按計劃穩步推進。引入多方戰略投資者后,將進一步優化中民投的資本結構,使公司獲得全新的發展動力,奠定持續發展的基礎。
上述旨在增加現金流的三大舉措能否落地兌現,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家民營投資巨頭能否成功為自己贏得發展的時間。
責任編輯:唐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