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
盡管工業生產增速數據不佳,京滬制造業升級卻均呈好勢頭。2018年,北京高技術制造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達66.3%;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在整個工業中占比已超30%。
記者 梁敏
隨著2018年地區工業增加值數據陸續公布,東西部地區工業生產增速加劇分化的走勢一目了然。
上證報記者分析各地數據發現,2018年全國逾半數省份全年工業生產增速跑贏全國平均6.2%的水平,增速領先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藏、陜西、貴州等西部地區,而多數東部發達省份工業生產增速較低,天津、上海等地增速僅有2%左右。
從單月數據來看,年末最后兩個月,北京、上海兩地工業生產增速連續出現負增長。
東西部工業生產走勢分化與產業發展階段有關
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各地區工業增加值數據,2018年全年,有17個省份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跑贏全國6.2%的水平。
這其中,西藏、云南工業生產增速最高,分別為12.5%、11.8%。此外,四川、寧夏、青海、貴州、陜西等西部省份增速均居前,增速都超過8%。
不過,上海、天津、北京、江蘇、山東等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重慶工業生產增速全國墊底,去年累計增速僅有0.5%。
此外,東北地區工業生產增速亦有分化。黑龍江和吉林去年全年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3%和5%,但遼寧在東北地區“一枝獨秀”,去年工業生產增速達到9.8%。
從各地數據來看,東西部地區工業生產走勢明顯分化,西部地區增速普遍高于東部地區。
“這與東西部所處不同產業發展階段有關。”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具體分析稱,東部地區處于工業經濟逐漸向服務業經濟轉型時期,西部地區還處于工業較快發展時期,導致了東西部工業增長差異。
“從產業轉移來看,目前東部不少省份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逐漸向外轉移,影響到工業生產增長減速。一部分轉向海外如東南亞國家,一部分轉向中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是制造業承接的重要地區,因此工業增長也就相對較快。”他說。
其實,從經濟增速來看,現在東部地區經濟增速普遍低于西部地區,這也與當前工業生產增速基本相匹配。
京滬工業增加值頻現負增長“后工業化”面臨挑戰
從單月數據來看,在2018年年末,北京和上海兩地工業增加值同比均連續兩個月出現負增長。
其中,北京去年11月和12月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3.6%、-2.8%,同期上海工業生產增速分別為-3.7%、-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業生產增速出現負增長并不是偶爾有之,2016年該地區工業增加值一度出現連續10個月負增長。去年下半年以來,上海僅有兩個月恢復正增長。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經濟結構來看,京滬服務業占比很大,制造業占比下降很快。北京工業生產增速走低與產業轉移、城市規劃改變等有關,離不開城市布局調整的大背景。”
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服務業比重在80%左右,上海接近70%。與此同時,北京第二產業占比偏低,比重不足兩成,上海比重則不足三成。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看來,東部省份的經濟結構在人均GDP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之后有向服務業轉型的趨勢,而這也是這些地方的政府在積極推動本地區產業轉型過程中的努力方向。
隨著服務業占比超過GDP半壁江山,部分地區開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上證報記者說:“步入工業化后期,實現工業化并不意味著工業化時代的終結,工業的重要地位并未改變。”
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等工業化國家認識到“制造業空心化”所帶來的巨大問題,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和各類制造業振興計劃,掀起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熱潮。
過早的去工業化并不是好事,顯然各地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多地都曾強調,必須做好“后工業化時代”的制造業轉型升級。
早在幾年前上海就提出,制造業占比要有底線思維,“十三五”時期制造業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線,“像保護耕地一樣保護先進制造業”。
黃群慧指出,京滬等東部省份近年來重視通過創新升級制造業,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但是轉型升級需要一個過程,預計短期內京滬整體工業生產增速走低的趨勢難有改變。
不過,從兩地統計數據來看,制造業升級均呈現好的勢頭。以2018年為例,北京高技術制造業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勢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66.3%;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在整個工業中占比已超30%。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王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