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守住“史艷文”(聽見中國)

            2019-02-21 06:08:06     來源:海外網

            黃俊雄(左)把史艷文傳給兒子黃立綱(右)。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黃立綱在查看布袋戲木偶維護情況。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圖為史艷文的布袋戲形象。制圖:潘旭濤

            【開欄的話】

            中國的聲音是什么樣的?

            在北京,古琴的錚錚之音響徹天空,道盡古老文明的輝煌和滄桑;在江蘇南京,昆曲的柔美之音千回百轉,低吟淺唱出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在安徽安慶,黃梅戲的腔調活潑俏皮,一曲《天仙配》唱出感天動地的人間真情;在祖國的寶島臺灣,布袋戲的吟唱之聲慷慨激昂,抑揚頓挫間飽含深沉的家國情懷……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這些傳統藝術的傳承者們,用自己的人生演繹出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即日起,我們推出系列報道“聽見中國”,細述這些美麗吟唱背后的故事。

            “乾坤乙定不修功,卦卜將來絕對空。蹙額連思兼嘆息,徒然命運不亨通。”

            頭戴玉冠、身穿白衣的儒雅俠客腳踏罡步而來,但見他氣宇軒昂,口念詩號的同時提氣抬掌怒喝:“純陽貫地!”一道耀眼的金光發出,群雄為之震撼……

            這是祖國寶島臺灣金光布袋戲的經典情節,劇中的白衣秀士名叫史艷文,是風靡臺灣40年的著名英雄形象。

            布袋戲,中國傳統文化在臺灣傳承百年歷史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布袋戲慷慨激昂的吟唱之聲,是美麗的中國聲音,飽含家國情懷,蘊藏著一段感人的傳承故事。

            在臺灣云林,有一個家族歷經三代堅守著這門藝術——黃家。百年歲月,滄海桑田,黃家創立的金光布袋戲目前傳承到了第三代人黃立綱的手中。

            “這么多年來布袋戲已經變得和以前很不一樣了。但是有些東西絕對不會變——忠孝節義和家國情懷,這就是金光布袋戲的中國心,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珍貴基因。”黃立綱說。

            “我認為他也是不甘心”

            “敢問貴客尊姓大名,仙鄉何處?”

            “在下家住云南云州,姓史,名艷文。”

            “你是來這里找朋友還是來做生意呢?”

            “我是來杭州參拜岳飛岳爺爺的。”

            “對對對,咱們中國人,都要參拜岳飛啊。”

            這是1970年,布袋戲電視劇《云州大儒俠》開播時的一段對白。劇中有兩個主要角色:史艷文和藏鏡人。故事發生在明朝后期。一代儒將史艷文率領中原群俠與苗疆戰神藏鏡人作戰多年。后來,倭寇入侵中原,史艷文與藏鏡人握手言和,聯手抗倭,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抗倭史詩。

            布袋戲最早起源于17世紀的福建,后來流傳到臺灣。最早的布袋戲又被稱作“扁擔戲”。早年間售賣糖果的行腳商,為了討生計,挑著擔子四處賣糖果。有些行腳商會找一塊布套在手上,講一個故事把孩子們吸引過來。故事講到關鍵處時,他突然停下對孩子們說:“你們要買糖果,我才會把故事講下去哦。”布袋戲就這樣誕生了。

            流傳到臺灣后,布袋戲經歷了3個階段:掌中戲、野臺戲和影視劇布袋戲。掌中戲是傳統布袋戲的標準形態,戲偶只有人的手掌大小,通過手指的屈伸來操作戲偶。野臺戲則是指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的布袋戲。

            黃立綱的父親、今年87歲的黃俊雄,是一位野臺戲大師。

            “父親是在野臺戲時代走紅的。”黃立綱說,“臺灣的野臺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跟電影放映的方式類似,但它又是連續劇。早年間父親表演的布袋戲,觀眾很多,場場爆滿。甚至有人在場外賣黃牛票,還有人偷偷溜進劇場里面看戲。”

            然而,黃俊雄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突然做出了一個讓家人都驚訝的決定:轉戰電視熒幕。

            “我認為他也是不滿現狀、不甘心,”黃立綱說,“一個劇場里面能夠待多少人?1000多人就算了不起了。可是我上電視之后呢?可能有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在看啊!所以父親當時毅然決然地上了電視。”

            1970年,黃俊雄改編了父親黃海岱的《忠孝節義傳》,把里面的主角史炎云更名為史艷文,在臺灣的電視臺推出了第一部布袋戲電視劇《云州大儒俠》。當年3月2日,《云州大儒俠》首播,在臺灣創下了首播收視率97%的奇跡。

            《云州大儒俠》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引發了巨大轟動。節目開演時,農民不下田,商店不營業,幾乎人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看劇。當時,有小學生在考卷中回答“誰是明朝的民族英雄”時,答案寫史艷文。

            那是屬于黃俊雄的輝煌時代,戲迷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大師”。在布袋戲的演出中,黃俊雄創造了許多個第一:拍攝了臺灣第一部布袋戲電影,第一個把掌中戲的小偶換成1.1米高的大偶……黃俊雄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啟了布袋戲從手工走向專業分工的產業化運營時代。

            “創新是為了更好的發展。”黃俊雄說,“但是傳統我們依然要堅持,忠孝節義的劇情、閩南語口白的方言,還有布袋戲的操偶技巧,這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不能變。”

            “史艷文該怎么辦呢?”

            2009年,黃俊雄的小兒子、金光布袋戲接班人黃立綱猶豫著是否要放棄布袋戲。

            在此之前,他經歷了自己布袋戲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挫敗。

            這一年,由黃立綱獨立創作、導演并配制口白(旁白)的《黑白龍狼傳》問世。這部幾乎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作品在發行時遭遇慘敗,徹底擊潰了他的信心。

            “《黑白龍狼傳》其實是被腰斬,原本跟代理商總共簽了30集,結果只出了20集之后,就被代理商叫去臺中開會。他們告訴我說接下來不發行了,因為銷售量不好,觀眾的反應也不夠好。”

            “我當時是非常生氣的,還跟代理商吵架。”黃立綱說,“但是事后想想很不應該,因為人家因為我而虧錢。”

            《黑白龍狼傳》延續了史艷文和藏鏡人的故事。“史艷文和藏鏡人,一個是光,一個是影。”黃立綱說,“光離不開影,影也離不開光。”

            這部劇的前六集是免費發行的。“即便如此也被大家罵得很慘!”黃立綱苦笑,“有人甚至說,黃俊雄的兒子怎么能配音配成這個德性呢?”

            從臺中回云林的路上,黃立綱開車漫無目的地走。“走著走著我就哭了。”黃立綱說,“哭得像個小孩子似的。10年了,我這么努力,最后還是失敗了。那個時候我就對自己說,黃立綱,你注定是沒有辦法拍布袋戲的,死了這條心吧。”

            2010年,失意的黃立綱轉行做起了漂移賽車手,連續2年橫掃臺灣漂移賽冠軍之位。“那個感覺跟布袋戲是天壤之別。開賽車的時候,你投入了多少的努力,你就能得到多少的掌聲。布袋戲是你投入了多少的努力,甚至把生命給了他,你什么都沒得到還被罵。”在賽車中找到自信的黃立綱一度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賽車手。但是他的內心依然糾結。“不曉得為什么,每次在得到很高榮譽的時候,就又想到了布袋戲這件事情。”

            2011年初,黃俊雄開始了史艷文故事的百場巡回演出,黃立綱去給父親幫忙。

            “因為那時候剛好過年,天氣蠻冷的,父親在外場講口白,身影很孤單。那個也是我從小到大對父親最熟悉的記憶,我永遠是在那樣的角度看著他。透過他的背影看到臺下所有的戲迷笑口大開、全神貫注地看戲。”黃立綱說,“在那時候,我突然問自己,我真的要放棄布袋戲嗎?我真的要放棄史艷文嗎?如果有一天父親離開了,史艷文怎么辦呢?”

            “他們會成為一家人”

            2011年在臺北的一次演出,成為黃立綱布袋戲生涯的轉折點。

            當時,在臺北大劇院,史艷文和藏鏡人的故事新篇《決戰時刻》上演了。這是一場關于史艷文和藏鏡人數十年恩怨情仇結局的演出。《決戰時刻》講出了黃俊雄40年前創造史艷文和藏鏡人時想表現卻沒有表現出來的故事——對抗多年的史艷文和藏鏡人竟然是一對孿生兄弟。

            “以前的史艷文和藏鏡人一直是對抗的存在。”黃立綱說,“直到大師給我看了這個最初的人物設定之后,我才發現這個故事真是非常美。”

            “史艷文和藏鏡人是雙生子,不同的家庭環境、不同的民俗風情造就了不同的兩個人。”黃立綱說,“在我們的劇情中,史艷文和藏鏡人最終會兄弟相認,理解彼此,成為一家人。”

            《決戰時刻》演出之前,公演的消息就已經引發了轟動。許多黃俊雄的老戲迷慕名而來,大家都想看看史艷文和藏鏡人的結局究竟如何。

            “當時的票價相當于200元人民幣。”黃立綱說,“但是有戲迷在劇場外舉著牌子說,愿意用3倍的價格換一張票。”

            然而臺北劇場演出前夕,黃俊雄突然宣布身體不適,委托兒子黃立綱替自己演完這場戲。黃立綱非常緊張:“那一次就像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老婆要生小孩子的感覺一樣。”

            帶著戲迷們的期待、過去失敗的陰影以及對演出結果難以預測的忐忑心情,黃立綱上場了。

            “演戲的人有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那就是不管在表演之前有任何的緊張,上了臺一拿上麥克風,一切就都消失了。你全神貫注,心中只有戲。”

            公演持續了4天,那是黃立綱人生中最開心的4天。“因為獲得的評價全部是好的。觀眾在現場看到哭,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在掉眼淚。大家看完出來之后侃侃而談,一直在討論著劇情。”

            黃立綱激動地說:“兄弟相認之后深情的吶喊聲感動了很多人,甚至現場有聽不懂閩南語的外國音樂人,都被這深沉的情感所震撼,在演出之后找到我,希望可以一起合作。”

            十年磨一劍,然后一鳴驚人。

            演出結束后,在半夜12點趕回家的黃立綱發現,老父親默默站在門口,為他鳴放鞭炮慶祝。

            在響亮的鞭炮聲中,黃立綱的眼眶濕潤了。

            黃立綱從此正式接手金光布袋戲,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布袋戲時代。在他的劇情中,有計謀超群的智斗、氣壯山河的武打、百轉愁思的愛情,也有蕩氣回腸的家國情懷。在堅守忠孝節義這一傳統的同時,黃立綱對父親的布袋戲進行了創新,不但將說唱引入其中,而且還采用了好萊塢式的影像敘事方法進行故事展現。

            “金光布袋戲節奏是國際化的,但是骨子里流的還是中國人的血液。”黃立綱說,“我有一個心愿,就是讓不同時代的人都能看到不同時代的史艷文!”

            2018年10月,黃俊雄在本報記者面前第一次向社會公布黃立綱為自己的正式接班人。“以前他放棄了布袋戲,我一直很擔心,”黃俊雄說,“我擔心下一代沒人接班。現在他回來了,真好,終于有人能接班了。我也終于可以退休了,我很歡喜。”(本報記者 嚴冰 楊俊峰)

            原標題:守住“史艷文”(聽見中國①)

            ——布袋戲里的家國情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21日   第 05 版

            掃碼觀看視頻

            責編:侯興川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