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灣區再看長三角,哪家公司囤地最多?
原創: 張良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一出,區內公司股價起舞,追還是不追?
小編勸你先冷靜,不妨看看另一個同樣值得期待的區域性改革大動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與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體規劃尚未明晰,但敏銳的投資者已經下手,從股票市場一直到房地產市場。
長三角樓市:溫和之中有熱點
2月18日晚間,位于南京城南板塊的中海城南公館宣布開盤,該樓盤也是城南板塊首個均價突破3.5萬元/平方米限價的樓盤。
中海城南公館首開142套房源,共吸引了527組購房者認籌搖號,中簽率27%。現場幾乎座無虛席,142套房在2個小時內全部售罄。
春節期間,記者實地走訪了上海青浦、江蘇昆山、浙江湖州,一手房房價總體以穩為主,頗為堅挺。
而在土拍方面, 2019年開年,長三角土地市場保持穩定,溢價率、流拍率等指標出現好轉跡象。
1月24日,經過526輪的激烈競逐,華潤聯合體以58.02億元競得上海市靜安區南西社區C050401單元115-12地塊,樓面價約6.52萬元/平方米,溢價率為23.05%。
1月25日,浙江嘉興桐鄉出讓一宗住宅用地,最終由碧桂園旗下嘉興桐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9.82億元摘得,樓面價6706元/平方米,溢價率44%。

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月成交土地總價排行榜前十名中,長三角城市供應的地塊達到5幅,占據半壁江山,而2019年1月成交土地單價排行榜的前十名中,長三角城市有4幅地位列其中。
大房企拿地偏愛長三角
城市群邏輯正逐漸成為房企投資和布局的核心。
記者梳理上市房企公告發現,2018年萬科通過招拍掛拿地(不含物流地產)共計232幅,其中在三大核心城市群拿地共119幅,而長三角地區更是達到80幅,占比約34.48%。
綠地控股2018年公告的拿地數量共118幅,其中41幅在長三角地區,占比約34.45%;
保利地產2018年公告拿地153幅,其中在三大核心城市群拿地76幅,在長三角地區拿地22幅,占比約14.38%;
新城控股2018年通過招拍掛共拿地114幅,其中在長三角地區拿地54幅,占比約47.37%。
萬科董事長郁亮此前曾透露,在投資方面,萬科關注的重點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萬科的發展配合國家的戰略,進一步向核心都市圈聚焦。
長三角受青睞的背后
長三角房地產穩健運行的背后,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程度的不斷提升。
2018年11月11日,連接上海金山區與浙江省嘉興市的葉新公路(朱楓公路—浙江省界)新建工程正式開工。
去年11月16日,杭州市地鐵集團表示,目前上海地鐵聯合支付寶與杭州、寧波地鐵攜手,正在努力推進三城地鐵“刷碼過閘”的互聯互通。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長三角各城市間的聯動發展、開放融合變得愈加緊密。
當前,長三角正進入轉型發展和動能轉換關鍵時期,科創板落戶上交所,將助力上海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提升整個長三角城市群的產業能級和影響力。
有業內人士表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促使高鐵、城際鐵路等便捷交通網絡的加快建設,產業和市場的一體化將有利于園區開發和轉移承接。
人口的聚集和導入將為房地產業創造發展的良機。對房地產企業來說,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增加長三角的優質土地儲備,往往就意味著良好的業績以及巨大的發展潛力。
哪些房企有望受益最大
對房企而言,土地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克而瑞研究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重點房企均在長三角三省一市擁有土地儲備。(如下表所示:統計范圍為企業截至目前土地現狀為未開工的地塊,含純住宅、商住、商辦、綜合用地,單位:㎡)

如果僅統計純住宅和商住地塊,重點企業在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土地儲備依然較為充裕。(如下表所示:統計范圍為企業截至到目前為止土地現狀為未開工的地塊,單位:㎡)

由上圖可見,碧桂園、恒大、綠地、萬科等大房企在長三角的住宅及商住土儲較為豐富。
陽光城執行副總裁吳建斌表示,長三角作為一個城市群,未來可能會成為巨大的都市圈,它與華南的粵港澳大灣區在地位上非常相似,這是國家發展戰略上非常重要的兩個巨大的都市圈。作為房地產企業來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房企的機會可能就會更多一些,畢竟城市發展、城市建設都需要房地產行業的支持。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王涵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