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紅土勁旅鍛造紅色傳人:火箭軍某旅傳承紅色基因紀實

            2019-02-20 15:05:48     來源:海外網

            1550644492208911.jpg

            該部充分利用駐地紅色資源教育官兵弘揚長征精神,投身強軍實踐。(圖/王小生)

            品嘗紅井水、重走長征路、瞻仰紀念碑……某旅駐地紅色紀念場館、革命遺址遺跡有千余處。近年來,該旅為深挖精用駐地紅色資源,堅持“到其地、知其史、悟其魂、踐其行”,將傳承紅色基因作為薪火工程,融入官兵血脈,培育思想過硬的紅色傳人。

            涵養“紅色血脈”

            踏進該旅營區,一股紅色之風迎面撲來。“做紅色傳人,當打贏先鋒”“紅土勁旅向前進”等紅邊大字,熠熠生輝;一個個雕刻有紅色戰斗故事的浮雕畫像,鑲在營區圍墻上,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紅色精神長廊”;一座座依地勢而建的紅色景觀,讓并不寬敞的營院呈現琳瑯滿目之勢,引人入勝……

            1550644929643115.jpg

            該部利用營區紅色微縮景觀開展現地教育(圖/王小生)

            紅色進軍營,首先給人帶來的是視覺上的強烈沖擊。旅黨委認為,文化環境影響官兵對軍營的第一印象,也是官兵日常接觸最多的教育媒介。為此,他們先后十幾次到駐地“黨史館”“檔案館”等單位取經,多次到駐地紅色革命舊址現地參觀采景,并邀請軍內外專家到部隊講授先進理念、指導紅色營區建設,打造具有火箭軍特色的“三園一館”——紅色勵志園、火箭軍傳統園、戰斗文化園和紅土勁旅史館。

            壓縮版“井岡山紅色火炬”雕塑烽火依舊,紅漆裝飾的“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字樣格外耀眼,營區角落里長征第一渡模型猶如實景……漫步在紅色勵志園,一步一景、一景一史,十多座微縮景觀簇而形成的紅色場景群,既讓人感到樸實無華之美,又有莊嚴肅穆之感。

            1550644584322155.jpg

            該部官兵在紅色書屋品讀書籍(圖/王小生)

            網絡動畫別出心裁,虛擬課堂引人入勝,電子場景如臨其境……該旅還著眼青年官兵特點,將“紅色勵志園”“戰斗文化園”等營區景觀,以及軍史館、榮譽室等室內場館微縮成立體圖像,構建網絡紅色軍營,輕點鼠標即可參觀瀏覽;發揮駐扎革命老區的地理優勢,赴4個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實地取景,結合運用Flash動畫、三維特效等新元素制成虛擬紅色遺址,讓官兵足不出戶即可重溫歷史;設置“紅色感悟”“紅色陣地”等5個專欄,展示基層分隊戰斗風采。同時,建成容量達2TB的紅色資源庫,方便官兵瀏覽紅色教案、觀看紅色電影、閱讀紅色書籍。

            “槍林彈雨中保持信仰不易,鮮花坦途中堅守陣地更難……”記者走進該旅新兵營,正趕上一堂運用“網上紅土地”開展的教育課火熱開講。集中觀看短片《我的長征》后,指導員李衛波帶領新戰士在線參觀“長征第一山”等紅色遺址,并同步在群聊室組織討論,氣氛十分熱烈。

            按照“環境感化、活動涵養,虛實呼應”的思路,該旅集聚整合紅色資源優勢,努力打造點面結合、輻射全域、網上網下的培育平臺。不僅沖擊著官兵的視覺,更感染、激勵著一茬茬官兵艱苦創業,自覺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1550644663739388.jpg

            圖為該部舉行戰地宣誓儀式(圖/王小生)

            永葆“紅色初心”

            一位哲人說過,歷史中有屬于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傳承下來了,發展就永恒。

            1550645204871766.jpg

            該部組織官兵到烈日陵園瞻仰(圖/王小生)

            每逢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等重大節日,該旅都會組織官兵到駐地烈士陵園過紅色紀念日,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開展集體宣誓、簽名等活動,讓官兵在追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中強化使命擔當。

            置身革命烈士紀念館,目睹一幅幅已經泛黃的圖片、一面面帶著彈孔的錦旗、一件件銹蝕殘缺的文物……仿佛穿越歷史長河,跟隨革命先輩一同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指導員賈臣說,重溫入黨誓詞時,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紅色課堂里有受不完的教育。

            1550645103772475.jpg

            該部組織官兵到紅色景點游覽(圖/王小生)

            “每一個紅色場館都是一部歷史教科書、一個信仰熔鑄點、一處強軍勵志源。”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旅還開設黨委見學日和戰地學“習”日,定期組織官兵赴瑞金中華蘇維埃革命舊址、興國蘇區好干部作風陳列館等地進行學習實踐活動;結合每期戰備值班輪換組織瞻仰習主席主政地舊址,聆聽主席執政故事,把重大理論學習和重大任務相結合,讓官兵現地學習主席指示精神,用紅色教育筑牢官兵精神支柱。

            “新時代呼喚鐵一般的擔當,枕戈待旦的我們要用導彈的發發命中鑄造大國之盾……”發射架下,一場“讀習主席書、聽習主席話、做習主席好戰士”演講比賽正在進行,士官指揮長王權海慷慨激昂的話語,讓身處備戰一線的官兵聽得熱血澎湃。在任務一線,該旅深入推進“學主席講話、讀領袖書籍”讀書推介活動,增設習主席著作專柜,每周組織官兵閱讀習主席著作,摘記“習”語金句,撰寫閱讀心得,在“習”語的字里行間體悟領袖韜略,讓官兵學有所思、學有所悟,以理論輪訓開啟值班輪戰。

            1550645045941838.jpg

            該部組織演講比賽(圖/王小生)

            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誦紅色詩詞……該旅結合“三個日子”活動,著力拓展文化活動形式,不斷提升紅色文化活動的感召力,讓學習紅色文化成了官兵熱捧的“潮流體驗”。“于都河畔唱贊歌,紅土地上啟新航……”他們結合參觀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巡回圖片展開“三比三悟”活動,讓官兵在一幅幅珍貴圖片中感受祖國巨大成就變化,宣傳科干事宣傳在筆記本里這樣寫到:“滄海桑田,不變的是紅色血脈基因,是對黨絕對忠誠的鋼鐵信念”。

            淬煉“紅色傳人”

            初冬,西北戈壁已是寒風刺骨。隱匿在銀裝素裹中的導彈已然昂首向天,一聲點火號令響起,導彈攜雷霆之威劃破寧靜的荒漠戈壁,精確命中目標,這是該旅組建以來發射第128枚導彈。

            “激動、震撼、莊嚴……”談起這次任務的感受時,官兵不僅表達出參加實彈發射任務的喜悅,還有對此次任務中濃烈紅色文化氛圍的震撼,他們表示,激昂的紅色文化已成為他們自覺投身練兵備戰不竭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

            1550644801833144.jpg

            該部開展紅色拉練的場景(圖/王小生)

            “紅色文化催生凝聚力、形成向心力、激發戰斗力。”該旅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堅持紅色文化建設與為軍務戰同步推進,跟進實彈發射和野外駐訓演練進程,打造具有紅色戰斗氛圍的車廂文化、地表文化、帳篷文化,組織開展誓師動員、宣誓簽名、人人表決心、連連挑應戰等活動,把傳承紅色基因融入戰斗文化一體推進,為備戰練兵厚實紅色底蘊。

            走進該旅綜合訓練場,發射分隊官兵正在進行全防護條件下戰斗發射演練,在操作大棚一側,“我們能打仗嗎?我們能打勝仗嗎?”等紅漆大字標語令人側目,戰斗氛圍簡潔而不失震撼,該旅發射一營教導員王飛介紹說,他們通過對照和平積弊剖析檢查清單,著力消除戰斗力短板。

            1550644768576128.jpg

            該部開展紅色拉練的場景(圖/王小生)

            在該旅和平積弊大起底大掃除活動中,他們把教育“準星”對準打仗“靶心”,內容設置對接強軍實踐需求,檢驗標準銜接任務完成,區分單位和個人、機關和基層、領導干部和普通官兵,自下而上召開黨小組會、支委會、黨委會,利用思想教育、訓練間隙、課余飯后等時間,發動官兵深入剖析“思想之弊”“槍炮之銹”,組織“紅土強軍先鋒”評選表彰,真正立起真打實備、敢打能打的鮮明導向。

            文化礪兵,實戰淬火。該旅常年開展精氣神對抗、刺殺訓練,常態組織無預告拉動、無預案演練和夜戰夜訓,利用野外駐訓、野營拉練、戰備演練等時機,有意識地把部隊置身于復雜困難環境中摔打,磨礪官兵耐高溫、抗嚴寒、戰疲勞、克恐懼的戰斗品質。堅持日查周評月通報,聚力破除官兵“驕嬌”二氣,打牢實戰根基。

            斗轉星移,歲月如歌。軍營里的那抹紅色,沒有彩色那么耀眼奪目,卻訴說著紅土背后的感人故事。一茬茬官兵從五湖四海來,將一抹抹紅色根植基因,融入血脈,鐫刻出報效祖國的堅毅與剛強,滋潤著這片紅土大地,化作官兵永葆老紅軍政治本色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描繪著軍旅的最美詩篇,書寫著打贏的歷史畫卷。(文/歐陽志海  宋開國

            責編:劉強、劉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