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安康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幫扶南宮山鎮西河村紀實

            2019-02-20 14:54:53     來源:海外網

            對上跑部門爭取項目支持,對下跑群眾落實政策利民、發展產業富民、解決困難暖民……安康市人大常委會機關駐嵐皋縣南宮山鎮西河村脫貧攻堅工作隊時刻“跑”在路上,“跑”出了服務群眾的最短離,“跑”出了駐村幫扶的最佳路徑,也“跑”出了脫貧攻堅加速度。

            回應群眾訴求箭步急跑

            根據全市統一安排,從2018年2月起,市人大常委會機關結對幫扶嵐皋縣南宮山鎮西河村脫貧攻堅工作。

            “西河村總人口426戶1119人,在冊貧困戶213戶622人。村里基礎條件落后,自然資源匱乏,產業基礎薄弱,人口居住分散,屬于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當時,村黨支部書記王文魁這樣給第一次入村的兩名駐村工作隊員介紹基本情況。

            “困難越多的地方越需要大力幫扶。”市人大機關兩名駐村工作隊員信心十足。“西河村的通村水泥路既是群眾的生產要道,更是百姓的生命通道。受2017年9月25日特大洪水侵襲,損毀嚴重,我們的幫扶工作就從修復水毀公路開始。”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長朱榮軍提出自己的“破冰”建議。

            入村后第二個周,他們便前往縣交通局聯系協調,請求及早開工建設西河通村水泥路水毀修復工程。經過聯系協調,該工程在他們駐村后的第三個周就正式啟動了。

            圖片1.png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吃透村情民情、找準幫扶路徑,他們上百家門、聽百人言、訪百姓苦,深入開展“民生大走訪”活動,對群眾提出的修復水毀農田、河堤和生產砂石路等利益訴求,努力予以解決。

            駐村一年間,在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大力支持下,他們先后協調縣交通局啟動并完成12.8公里水毀通村水泥路修復工程,立項實施三組、六組6.5公里通組砂石路水毀修復工程,惠及全村426戶1119人;協調市水利局立項實施二組水毀便民橋、水毀河堤修復工程,解決了8戶27人過河難問題,保護農田33畝;協調市國土局立項實施一組水毀農田修復及土地整理工程,恢復和保護基本農田27畝;協調市慈善協會援建入戶生產便民橋4座;協調市體育局捐贈體育健身器材19件套。目前,全村人畜安全飲水率、通電覆蓋率、通組砂石路覆蓋率達到三個100%,為2019年整村脫貧退出奠定堅實基礎。

            幫扶群眾增收大步快跑

            群眾要脫貧,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把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作為駐村幫扶的核心要義,狠抓產業發展、創業就業和“兩房”建設三大任務,使貧困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2018年10月10日,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來到嵐皋縣南宮山鎮西河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對西河村因地因戶因人制宜發展“三養一種”產業給予高度評價。

            圖片2.png

            做優“一家一產”,實施產業脫貧。針對該村群眾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實際,工作隊積極協調落實蘇陜對口扶貧資金100萬元,成立了硒河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82戶貧困群眾發展特色養殖;利用100萬元“三變”改革資金在集中安置小區購買533平方米門面房,引進毛絨玩具,建設社區工廠,實現部分貧困群眾搬遷進鎮就地就業;發放互助資金貸款66萬元,支持51戶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種養產業。

            他們還協調市級有關部門產業建設資金100萬元,專項用于發展“三養一種”特色產業。在市人大機關的幫扶支持下,有21戶貧困群眾新建了豬圈、雞舍,全村養雞3萬余只、養豬1200余頭、養蜂1000余箱,貧困群眾戶戶有產業,當年人均產業增收千元以上。

            做實“一戶一業”,實施搬遷脫貧。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針對貧困戶各自實際,采取差異化政策,引導貧困群眾搬遷安置,鼓勵就業創業。

            在搬遷安置中,將單人獨戶依托幸福院托管,兩人以上家庭戶搬遷到集鎮集中安置點,生產條件較好家庭戶就地實施危房改造,使全村130戶477人實現易地搬遷脫貧,21戶50人通過危房改造擁有安全住房。

            在就業創業中,把搬遷貧困戶的勞動力資源與西河村原生態特色種養產業、縣城集鎮涉旅產業和沿海發達地區勞務經濟精準對接,將中老年勞力吸納到硒河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地發展農業經濟農民變“股民”,引導40-50歲的搬遷群眾就近發展農家經濟農民變“市民”,組織青壯年勞動力就近或外出務工發展勞務經濟農民變“工人”,確保貧困群眾人人都有創業門路,戶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溫暖群眾心田碎步常跑

            好日子都是奮斗出來的。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員針對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自主脫貧動力不足這一情況,將扶貧與扶志結合起來,通過邀請專家到村開展“新時代?新民風?新生活”十九大精神專題講座,組織市人大機關黨支部與西河村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重新修訂村規民約,組織評選表彰新民風建設標兵,建設道德銀行+愛心超市,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墻等,樹立先進典型,引領新風正氣,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勤勞奮斗的內生動力。

            為從思想上貼近群眾、感情上融入群眾,他們還組織市人大機關女干部與村上留守婦女開展共慶“三八”聯誼活動,邀請漢韻知青藝術團到村舉行“扶智扶志?文化同行”慰問演出,采取單位自籌、企業援助、個人募集等方式,組織開展 “六一”兒童節、中秋節、“九九”重陽節、春節慰問貧困群眾等活動10余次,不斷把黨的溫暖、政府的關愛送進群眾心田。

            圖片3.png

            群眾的認可是最大的褒獎。在抓好駐村幫扶工作的同時,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積極協助做好市人大機關38名黨員干部與46戶貧困群眾結對幫扶工作,堅持每月深入貧困群眾家中一次以上,幫助他們落實脫貧攻堅政策,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兩名駐村工作隊員則每人主動結對幫扶5戶貧困戶。

            駐村工作隊員余代根包幫的貧困戶張明一家6口人,3人常年在外務工,兒子在縣城讀高中,家中只留下72歲的老父親和68歲的老母親,且兩人均為殘疾,行動不便。余代根對他們在感情上予以關懷,每周入戶一次查看老人生活情況,自掏腰包為其購買膏藥治療疾病,還協調慈善資金為其修建了入戶便民橋。兩位老人說,幫扶干部比自己兒子還親,要給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制作錦旗,被兩名駐村工作隊員婉拒。

            跑過市縣多個部門,跑遍西河溝溝洼洼,跑進全村家家戶戶,累計協調各類項目資金416萬元,全村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產業規模成倍增長,全年實現79戶319人(市人大機關干部幫扶貧困戶20戶86人)脫貧目標,使全村貧困發生率由51.28%下降到26.08%……,這是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一年間交出的答卷。

            市人大機關駐村工作隊長朱榮軍說:“只要我們與群眾心手相牽,沉下身子吃透民情,擼起袖子改善民生,掏心窩子解決民困,多跑點項目,多跑向群眾,我們的幫扶工作就一定能夠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文/圖 姚啟明 席彥兵)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