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來了!科創當引擎,如何開足馬力?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內容。
國際一流灣區,未來長啥樣?創新引擎如何提速?如何更好惠及民生?2月19日晚,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以及央廣財經評論員王冠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新聞鏈接: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馮 奎:以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大灣區活力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 馮奎:粵港澳大灣區里幾個地方的合作實際上由來已久,近年來我們看到有很多的重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都在這個區域里進行。但是越往后,我發現有些體制機制的瓶頸。舉個例子,我問過一些香港人是否希望到內地工作,有的人說很想來,但是像社保、稅費等方面在體制機制上有些障礙,這一定程度將影響到物流、人流和資金要素的流動,進而影響到個人的選擇。因此,如何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實現釋放大灣區活力的目的,是下一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深入發展的關鍵。
馮 奎:由大變強變優是大灣區必由之路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 馮奎:和世界上其他三個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特征很明顯:形態大,總量大。目前經濟總量在10萬億元,潛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來看,大并不代表強和優。以數據來講,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和紐約灣區、東京灣區有一定差距,未來這樣一個區域如何由大變優變強,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王 冠:用中國經濟的明星陣容投身全球競爭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大灣區通俗說是一個或者是幾個相連的海灣和港灣,加上相應的海島所組成的經濟非常活躍的地帶。粵港澳大灣區本身擁有非常優越的地理條件,在此次出臺的綱要規劃里,重點提到了下一步如何和全球一級的大灣區進行競爭。我想強調的是,現在的布局是一個明星陣容投入到全球競爭中,能否形成合力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科創引擎 怎樣開足馬力?新聞鏈接: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馮 奎:擴大共享應用 引領機構與平臺布局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 馮奎:提到大灣區的創新,就牽扯到如何培育創新主體,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納入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未來統一完整的創新體系建設非常重要,在這當中,如何擴大共享應用范圍來引領機構與設施的布局至關重要。目前在內地,特別是在廣東等地布局了國家的重點實驗室,面向港澳地區,允許他們更充分使用,更好利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走廊來布局一些重大的基礎設施,讓科技創新引擎動力更強。
王 冠:打通梗阻 優勢互補 探索新模式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國際大灣區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創新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轉化的競爭。以硅谷、舊金山等為代表的地區,很好地將科技轉化為支撐灣區發展的樣本。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上既有優勢,也有一些瓶頸,包括大灣區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等等。整個規劃綱要里,特別談到一點,各個維度的要素要暢通流動,包括創新的要素、資本的要素、科研的要素等等,各地之間該如何銜接?發揮各自的優勢?這些都值得進行融合與探索。
核心觀點:
馮 奎:樹立大灣區意識 建設創新型大灣區共同體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 馮奎:現在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大家往往會說我是香港人,或者我是澳門人,也有人說我是廣東人,未來我覺得培育和樹立大灣區意識非常重要,這樣有利于建設創新型的大灣區共同體。如何通過文化的認同,價值理念的溝通,通過利益的發展將大家結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王 冠: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啟航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
央廣財經評論員 王冠: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啟航,全球都在關注,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我們此刻所探討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并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事情,對于中國下一步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協同發展,如何優勢互補,都有極強的探索意義和示范意義。
來源:央視財經
(編輯:謝珍)
(本文來自于21財經)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