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展現清代宮廷過年習俗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活動,到首次在夜間對游客開放、活動門票不到10分鐘就被一搶而空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這個春節,故宮博物院屢屢出招。各地的春節文化活動也格外熱鬧,在上海,豫園燈會、撞鐘祈福等活動異彩紛呈;在沈陽,“畫清供,迎新春”活動再現了從宋元開始的習俗,20余位書畫家共畫民間傳統……天南地北的舞龍舞獅、看花燈等傳統活動,都讓年味兒從歲末到年初越釀越濃。
年味兒是什么,年味兒在哪里?曾幾何時,不少人反思,我們的春節為啥年味兒變淡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去哪兒了?
今天,在全球文化互融互通的背景下,中國人更加強烈地渴望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更加迫切地尋求文化自信。以春節為代表的民族傳統節日,就像打開民族共同記憶、民族文化寶藏的鑰匙,將引領我們更好地體認自己的文化歸屬,守望自己的文化理想。
探尋民族文化記憶,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必須依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老百姓只有置身其中,在真切的文化體驗中找到獲得感、幸福感,才能真正融入節日、融入傳統。
而要想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得挖掘出民族傳統文化內在的基因編碼。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貼春聯、舞龍舞獅、看花燈等春節特有的傳統文化活動,承載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生活習俗和文化記憶。正是因為納入了這些傳統文化的編碼,我們才得以共享濃濃的年味兒,深深體味到民族文化自豪。
期待未來有更多更好的文化活動和服務出現,在充盈我們文化生活的同時,讓民族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劉 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0日 12 版)
(原標題:共享濃濃的文化味兒)
責編:張嘉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