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旗村“鄉村十八坊”一角
“十八坊”展示特色
灰瓦白墻,石子路,道路兩旁,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豆瓣坊……一家接著一家,店鋪林立。春節前夕,這里游人如織,買賣興旺。
這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的“鄉村十八坊”,走進戰旗村,最吸引游客的就是這個具有川西民居風格的建筑群。
從十八坊入口往里不遠就是郫縣豆瓣坊,醬香四溢,吸引來最旺的人氣,這里生產著聞名天下的郫縣豆瓣醬,許多游客都買上一兩瓶。
再往里走,就到了唐昌布鞋坊,61歲的賴淑芳是唐昌布鞋的傳承人,她正微笑著招呼客人,“我們是生產、銷售、互動于一體,既讓大家能夠知道布鞋的制作過程,也讓大家了解小小的布鞋背后的傳統文化。”
唐昌布鞋起源于明朝時期的包邊千層底布鞋,要經過32道工序方能完工。2000年,賴淑芳和兩個姊妹湊了4000元買了兩臺縫紉機,成立了“唐昌布鞋店”。
這幾年,隨著游客的增多,布鞋生意越來越好。她們還解決了不少當地人就業,店里還有肢體殘疾人和大家一起忙碌。
壯大鄉村產業
“戰旗村的優勢是離成都市區比較近,而劣勢同樣是離市區比較近,前不依山、后不傍水,旅游資源并不是很好。多年來,我們通過展示和挖掘本地的特色來發展鄉村旅游。”當地殘聯一名工作人員說。
戰旗村原名集鳳大隊,1965年在興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動中成為一面旗幟,由此得名。該村地處成都半小時經濟圈內,距成都市區25公里,具有方便快捷的交通優勢。
近年來,該村因率先推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而成為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個樣本。村里依靠花卉、都市現代農業、生態人文、非遺作坊等資源發展旅游,年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
村里的負責人介紹,全村529戶1704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多元,高出郫都區平均水平近千元,生活越來越富裕,日子也越來越安逸。村里的69名殘疾人也從中受益。
村里道路整潔,家家戶戶的聯排別墅坐落在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之中,村民熱情好客,文明有禮。
戰旗村積極推進鄉村建設,補齊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多種舉措,終于使該村走上致富之路。
搭上互聯網便車
近年來,戰旗村又一次抓住機遇,搭上了互聯網的便車,在改變消費方式的同時,也帶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村委會負責人介紹,2017年11月,戰旗村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京東云創”“豬八戒網”“天下星農”等知名品牌營銷公司合作,搭建“人人耘”種養平臺,實現農特產品“買進全川、賣出全球”精準營銷。
在“人人耘”種養平臺的電腦屏幕前,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個平臺,城里人可在農場中認領菜地,并通過手機APP實時關注蔬菜生長。目前,該平臺的注冊人數已達5萬多人,銷售總額達2500多萬元。
在戰旗村,有著成都“小普羅旺斯”之稱的“媽媽農莊”是四川第一家規模化熏衣草種植基地,是“以旅助農”的典型代表,在利用互聯網推進產業富民過程中,“媽媽農莊”等項目發揮了帶動作用。(陳勁松/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20日 第 02 版)
(原標題:今朝“戰旗”美如畫(新春走基層))
責編:張嘉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