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房企ABS融資倒春寒 偏逢4000億信用債集中到期

            2019-02-20 08:23:50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在房地產融資中火爆一時的房企資產證券化(ABS)產品,開年便遇“寒流”。據上證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18日,今年已有13家房企的ABS項目處于中止審核狀態,涉及發行金額逾300億元。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正值房企債務兌付高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房地產業將有超過4000億元信用債到期。

              多個房企ABS項目中止

              中金固收團隊研報顯示,2018年房地產類ABS發行量達2900億元,是交易所ABS市場發行量最大的品種,也是房企重要融資渠道之一。

              但進入2019年,已有多家房企的ABS發行被摁下“暫停鍵”。今年以來,包括“東亞前海-寶龍地產商業一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陽光壹佰購房尾款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申港-伯恩物業信托受益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內的13個房企ABS項目中止審核。

              針對房企ABS新年“倒春寒”,同策咨詢研究院研究總監張宏偉表示,從中止的項目看,主要有企業運營不善和ABS項目基礎資產質量不佳兩大原因。“一種情況是,某些地產公司自身經營欠佳,導致其所發行ABS產品的基礎資產風險偏大。另一類情況是,ABS項目的底層資產質量本就欠佳。”

              今年監管審批也有趨嚴之勢。上海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盧文曦進一步補充道,去年所發行的ABS項目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有一定落差;同時,出于市場資金安全性的考慮,房企ABS項目審核進度已有明顯調整。

              克而瑞研究的分析師也對上證報指出,房企ABS項目中止審核的情況,反映出監管對底層資產現金流的質量和穩定性的關注。

              兌付高峰壓力仍存

              房企ABS雖有收緊趨勢,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房企的整體融資環境已有所改善。

              “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融資、提升銀行放貸能力的政策落地,今年房企融資環境的確有所改善。產業債信用利差回落,也表明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提升。”某券商固收業務分析師表示。

              據數據統計,今年1月房地產業發行信用債近914億元,同比增172%。但同時,據克而瑞統計分析,今年1月房企平均發債成本為6.98%,環比降0.17個百分點;境外發債融資成本維持高位,達7.86%,環比還上升了0.32個百分點。

              從杠桿比例看,形勢也不容樂觀。上述固收業務分析師提醒,2015、2016年,在流動性持續寬松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的需求端和供給端加了大量杠桿,加之彼時銀行大量表外資金借道非標流入房地產領域,當前房企實際負債非常高。“尤其是部分中小型民營房企,綜合負債率在80%以上。”

              有券商分析認為,上市房企存量債務期限大多在2至3年,去年下半年以來,房企進入債務兌付高峰,并將持續到今年底。據數據統計,房地產業今年累計近4193億元信用債將到期,其中1月已償還到期債務近472億元。此后每月均有百億元規模以上債務到期,其中2月、8至10月到期債務規模均超過400億元。

              與此同時,當前房企資金回籠能力不容樂觀。北京大道興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王子辰分析,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還沒有恢復,一二線城市有限購政策的約束,三四線城市購買力又不足,綜合來看,房企銷售能力難以釋放,資金回籠效率不高。

              多重因素合力之下,今年房企面臨較大兌付壓力。王子辰認為,為避免兌付風險的集中爆發,一方面政策上應給予房地產業適度寬松,提振房地產市場信心,提高資金回籠效率;二是可加大行業并購,進行資源整合,通過并購后更強的銷售回款能力以及更加穩健的財務水平,提高融資能力。

            責任編輯:唐婧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