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金嘉捷 ○編輯 陳羽
近期公布的1月金融數據,讓市場嗅到了春暖花開的氣息。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多重政策加持下,市場期待的寬信用是否已經到來?
細剖年初以來的企業債券融資數據和流向,實則“外暖內寒”。企業的債券融資規模回升,但擴大生產和投資的局面尚未打開,且民營企業的信用融資真正恢復尚需時日。統計顯示,1月份,民企產業債凈融資仍徘徊在負值區間,且信用債所募資金多用于借新還舊、調整修復負債結構,真正投入項目的資金并不多。
民企產業債凈融資繼續收縮
去年以來,伴隨寬信用政策加碼,支持企業融資的政策效果已有所體現。總體來看,1月份信用債發行態勢向好。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約9500億元,環比增長17.7%,同比增長165%,延續了2018年11月以來較好的發行態勢。
雖然信用債規模放量,但細剖結構性數據,則寒意未消,市場和政策最關心的民營企業融資仍乏力。據國信證券統計,1月份民營企業產業債發行558億元,凈融資繼續處于負值區間,為-94億元,較去年12月繼續減少83億元。
與此同時,央企國企融資回升勢頭較猛,凈融資額繼續上升。1月份,地方國有企業產業債發行2304億元,凈融資為1237億元,環比增加1037億元;1月份中央國有企業產業債發行3001億元,凈融資為1611億元,環比增加577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年初以來,民營企業債券違約事件持續發生,對投資者信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這使得市場風險偏好仍然較低。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包括康得新、寶塔石化等多家民營企業在內,已有17只債券發生違約,共計121億元。
不過相較去年,中低評級信用債發行及凈融資已有小幅改善趨勢。2019年1月,AA級及以下級別公司信用債發行1028億元,占全部公司信用類債券的比重為10.84%,分別較2018年12月和2018年全年提升0.98個百分點和0.76個百分點。
企業發債多為借新還舊
梳理非金融企業債的募集說明書可以看到,今年以來發行的企業債券多為借新還舊、負債滾動,小部分用于補充營運資金,真正投入項目并不多。
2月19日,藍星集團公布的2019年第二期公司債募集說明書稱,計劃發行不超過12億元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償還即將于2月28日到期的20億元PPN。
無獨有偶,同日公布的中國南方航空公司2019年第一期公司債募集說明書顯示,本期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50億元,其中不超過40億元擬用于償還公司債務,剩余部分用于補充營運資金。募集資金所償還的兩筆債務分別將于2月27日和3月3日到期。
“1月份盡管企業債券融資放量,但借新還舊的比例仍然在逐漸上升。這說明企業融資還是在資產負債表上打轉,而非增量擴張。”天風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在以非金融企業的企業債、公司債和中票作為企業債券口徑統計后得出結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份債券發行市場最大的變量為地方債,2019年新增專項債額度近年來首次提前至1月中下旬啟動發行。1月份地方債合計發行4180億元,市場也將穩基建投資的希望寄予地方債資金發力。但是,孫彬彬說,1月土地儲備專項債占比繼續超過一半。在實務上,土儲專項債起到了事實上借新還舊的作用,所以這一塊用于新增項目建設的額度是要打折扣的。
“1月金融數據的改善只是一個開始,寬信用的實現還比較遙遠,市場不要過度解讀。”孫彬彬表示,按照目前的情況看,貨幣向信用傳導的過程依然復雜曲折。
責任編輯:唐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