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文彬
“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指明了粵港澳大灣區通往世界級大灣區的發展方向。
“《規劃綱要》最大特色,就在于‘一國兩制’的作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1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內地聯通世界的重要橋梁和窗口,香港和澳門是《規劃綱要》中的濃墨重彩之處,港澳所長對應國家所需,是粵港澳大灣區錨定未來新坐標的新機遇所向;港澳所長促進優勢互補,也是香港、澳門未來長期繁榮穩定的新動能所在。
明確各自發展定位
“很多人認為,《規劃綱要》是個區域性的發展規劃,其實不能這樣簡單理解。”丁力表示,《規劃綱要》有著更深層的戰略意義。
在丁力看來,《規劃綱要》重點之一就是“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港澳兩地如何融入上著墨甚多。
“依我個人觀點,在整體的規劃布局中,港澳處于‘主角’的地位,通過大灣區的深入融合發展,以確保港澳兩地的長期繁榮穩定。”丁力說。
《規劃綱要》明確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并列為大灣區內四大中心城市,并各自作了相應的發展定位。
不過,各個中心城市在《規劃綱要》中出現的頻次仍有差別。梳理統計發現,“香港”出現次數為102次,“澳門”90次,“廣州”41次,“深圳”39次。
丁力認為,在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資源流通,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戰略資源的流通;二是在資源流通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大灣區的利益共同體,這需要進一步對落地政策進行細化;三是大灣區內“2+9”城市要進行協同發展,按照《規劃綱要》明確的定位指向,深化合作,實現共贏。
他提醒道,大灣區內城市不能光提倡對外開放,特別是內地9個城市,還要注重“對內開放”,即加大內部合作和溝通協調,避免形成“分灶吃飯”的局面和因無序競爭而產生內耗。
香港:核心優勢進一步強化
2月19日,香港運輸及房屋局(運房局)與民用航空局在北京簽訂備忘錄,落實擴大《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間航空運輸安排》,雙方同意開放香港與內地珠三角地區之間的海空多式聯運代號共享。
雙方同意,將往來香港的跨境直升機服務拓展至涵蓋整個廣東省的航點,為旅客提供高端及快捷的空中運輸選項,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空中交通聯系,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內更多元化的商貿和經濟活動。并且,香港與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之間的航班班次亦會有所增加。
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不僅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同時憑借港口等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成為內地通達世界的一個重要橋梁。
《規劃綱要》提出,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可以把國際聯系和國際經驗帶到內地,攜手粵澳聯合對外推廣,將國際企業引進大灣區廣闊的市場,同時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并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表示。
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在金融上的優勢還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得以更大施展。在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看來,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外匯和跨境人民幣業務可將大灣區作為整體,充分利用珠三角與港澳各自優勢,創新更多與人民幣在全球配置相適應的市場工具、管理手段與政策便利,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澳門:迎接新發展重大機遇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澳門回歸20周年。
這一年,將對澳門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規劃綱要》指出了澳門的戰略定位: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澳門要順應祖國繁榮發展的大勢,借助《規劃綱要》帶來的春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擔當澳門時代使命,與廣大居民一起盡最大的努力,以優異的工作成績,迎接國慶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指出。
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澳門特區在五年規劃中關于培育新興產業的部署,包括會展業、中醫藥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特區海洋經濟、金融服務業等,都在《規劃綱要》中有所體現。特區政府將進一步研究制定具體配套規劃措施,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業界也應該乘勢而上,調整或制訂發展策略規劃,通過區域合作尋找更多拓展機會。
在11個大灣區城市中,澳門是地域面積最小、總人口最少的城市,面臨著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空間發展受限、高房價高地價等問題。
在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何海明看來,《規劃綱要》將為澳門會展業發展提供較大機遇,澳門會展業界將圍繞“一中心”(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一平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及“一基地”(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從文化旅游等方面引進及培育一些優質的會議展覽品牌項目。
港澳科技創新作用凸顯
“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
早在2015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就組建了“創新及科技局”部門,提出香港“再工業化”。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此次也獲得了《規劃綱要》的支持。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黃錦輝認為,制造業是科技革命下技術創新的主戰場。香港已經度過了漫長的“工業真空期”,“再工業化”可以孵育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再造制造業的競爭力,將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未來“儲能”,讓香港在新的產業競爭中搶占有利位置。
“如果能在中央支持下把香港打造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在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大灣區建設中推進‘再工業化’,香港制造業將迎來新的春天。”黃錦輝說。
《規劃綱要》提出,充分發揮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功能,合作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參與大灣區創新型科技企業融資,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進入香港上市集資平臺,將香港發展成為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融資中心。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葉桂平表示,在后續專項配套政策措施的促進下,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能得以一一落實。同時,《規劃綱要》明確要推進香港、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建設,將是澳門高校提升基礎研究水平,鼓勵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的重要舉措。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王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