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發文推動社會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行動方案》確定了到2020年在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諸多目標: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 年;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 歲等。
⊙記者 于祥明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門近日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了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著力增強人民群眾公共服務供給;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等三方面行動任務。
《行動方案》確定了到2020年在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諸多目標: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 年;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 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養老床位中護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體系初步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旅游經濟穩步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度達到12%;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家政培訓標準化程度進一步提升,行業規范化建設進一步鞏固。
《行動方案》提出27項具體的行動任務,其中包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有序擴大縣鎮學校學位供給,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力爭到2020年,每千人口縣級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1.8張左右;支持兒科資源不足地區加強建設,力爭到2020年每千名兒童床位數增加到2.2張;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落實新建城區、居住(小)區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穩步提高護理型床位占比;擴大城鄉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80%以上的在園幼兒享受到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整合發展和互聯互通,推動完成全國有線網絡整合,形成全國一張網等。
《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擴大資金投入,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合理安排經費并及時下達資金,確保中央財政性資金優先支持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補短板項目建設。鼓勵地方政府依法合規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和服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綜合利用債券、保險、信貸、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為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項目融資提供支持。
責任編輯:賈兆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