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臺北。圖源(中新網)
臺北市美國商會不久前公布的“2019商業景氣調查”顯示,僅有45.8%的受訪者對臺灣今年經濟前景具有信心,較去年下降約10個百分點,顯示跨國企業對臺灣未來經濟前景信心轉弱。 調查報告顯示,能源、勞工和稅收政策,以及臺當局的監管體系,是跨國企業最為關注的領域。
報告顯示,有近九成受訪者憂慮臺灣電力供給問題,近六成不滿意臺有關部門決策層對商業活動的重視度,近三成認為島內個人所得稅稅率過高導致企業很難吸引高素質人才。調查顯示,跨國企業主管普遍希望臺灣能保證穩定的電力供應,并採行更彈性的勞工法規。有86.59%受訪者關心未來電力是否充足,73.19%關心電壓穩定,69.83%則關心電價。對于“2025非核家園”政策,63.13%認為會影響公司在臺拓展意愿。至于勞工政策的部分,45.25%認為不夠彈性,55.31%會將勞工政策視為是否拓展經營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遍來說,受訪者認為如果臺灣要達到知識型經濟的目標,勞工政策上需要更多的彈性。
臺北市美國商會會長李豪表示,報告凸顯全球競爭及變動正日益加劇,臺灣應該加大創新力度,持續推動改革吸引更多外來投資,創造高附加值就業機會。
無獨有偶,在臺德商顯然也不看好臺灣經濟前景。德國在臺經濟辦事處發布的“德商在臺商業信心指數調查”結果顯示,30.1%德商對臺灣2019經濟持樂觀態度,25%感到憂心。去年的數字則是47.1%對2018年經濟表示樂觀,7.4%對2018年經濟表示悲觀。兩廂對照,外商在臺的經營顯然面臨挑戰。調查還顯示,對于臺灣當局積極推動的重大政策,在執行進展成效上,僅有31.29%對“5+2創新產業”感到滿意,22.35%對“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滿意,對“新南向政策”感到滿意的只有29.05%。
其實,臺灣的“五缺”問題,也就是“缺電、缺水、缺地、缺才、缺工”問題,早已經成為在臺美商乃至所有外商的“心病”。陳水扁主政時期,島內政黨紛爭,社會動蕩不安,兩岸關系惡化,讓在臺外商惶恐不安,許多外商選擇逃離是非之地。臺北美國商會的會員一度由600多家減至350家,歐洲商會會員也由400多家降至280家。2008年,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兩岸實現雙向直接“三通”,打通了兩岸經貿往來的“任督二脈”,也打開了外商的“機會之窗”。特別是兩岸簽署ECFA,更是讓許多跨區域企業重新思考臺灣在兩岸三地的定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外商才陸續重返臺灣。
然而,好景不長,民進黨重新執政之后,無心經濟民生,大搞政治斗爭,升高兩岸對立,臺灣的“五缺”問題越來越嚴重。要命的是,舊病未除,又添新疾,這就是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提出的臺灣面臨的“五憂”,包括非核能源政策、環保議題民粹化、所得稅率調高、“公司法修法”、兩岸關系。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公布的“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6年世界各經濟體外來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平均約為35%,臺灣只有14.2%,不到全球平均值的一半,比例嚴重偏低。臺“投資審議委員會”的資料表明,2015年至2017年,臺灣吸引僑、外資投資案件數量連續三年呈下滑趨勢。
曾經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如今淪落至外商“投資不敢,撤資不斷”的境地,這筆賬到底該算到誰頭上呢?(吳亞明,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部主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孟慶川、牛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