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榫眼、榫槽)。
神奇的“榫卯”結構,是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不用一釘、一絲的金屬連接,全部采用凹凸結合的榫卯咬合,從而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在榫卯結構中,木頭與木頭之間留有一定空間,可在熱脹冷縮下自由變化,達到適應不同氣候的目的。而在這些榫卯的背后,是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謀求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理念。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介紹說,榫卯結構的牢固,并不是因為木料本身的強大,而是木頭互相結合,互相支撐,因此形成了合力。當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會形成復雜而微妙的平衡,歷經千年而不脫落,體現了“陰陽相抱、虛實相生”的道家哲學意蘊。
榫卯結構應用于建筑與家具,而建筑上的榫卯因其體量的龐大,更突顯其技藝的精巧與偉大。雕梁畫棟的傳統民居高大而華美,因融入了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而成為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東陽坐落著這樣一座園林,園中的建筑均以古法營造,風格古樸而精致,它就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黃小明,歷時三年精心打造的個木園。
“個木園”的“個”取名源自中國象形文字的“竹”,其形狀似“個”,加之“竹”本身在中國文化獨具的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的象征意義。“木”則是由于整座園林是東陽木雕回歸建筑之作,取“竹”取“木”,“個木園”之名順理成章。
步入個木園之內,印入眼簾的盡是雕梁畫棟,橫梁、牛腿、琴枋、雀替、花拱……無不飾以精美的東陽木雕元素,建筑與雕刻相得益彰。而建造整座園林的靈魂,則是每個細節處的榫卯結構。
房屋的主體結構自不必說,立柱、橫梁、順檁之間緊密咬合;在個木園的大堂之中,花幾、桌椅通過榫卯工藝固定。
而在各個房間內,墻體、書柜都是木質的榫卯結構;甚至在個木園的走廊過道上,木質墻面的腰線亦是榫卯工藝。
黃小明大師表示,整座個木園都以東陽木雕藝術進行裝飾,且沒有用一根釘子,既是以榫卯工藝致敬前人,更是為了使個木園這件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洗禮,最終得以流傳后世。
一陰一陽,互補共生,被譽為“家中國粹”的榫卯,被古人用于建筑與器物之上,創造出了一個渾然天成、天衣無縫的和諧世界。
如今,一座個木園驚艷登場,將榫卯結構詮釋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外在的工藝之美,還是內在的文化精髓,無不體現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以及悠久的歷史傳承……(黃小明供圖)
責編:張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