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雨水”節氣春意濃 順應天時的民俗有哪些?

            2019-02-19 10:21: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2月19日電(記者 上官云)“郊嶺風追殘雪去,坳溪水送破冰來”雨水,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正處在數九的“七九”中,河水破冰,大雁北歸,今年的“雨水”也恰逢元宵節。

              民俗學專家高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也談到了雨水節氣的很多習俗。他認為,人們感悟天時、調整生產生活,都是實現人追求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一種方式,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資料圖。 朱柳融 攝

              這個節氣有啥淵源?

              “雨水”是緊隨立春的第二個節氣。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因此,“雨水”意味著春風逐漸吹遍大地,冰雪消融,就連北方的空氣也開始變得濕潤,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氣象學角度來說,“雨水”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一般能夠升到0℃以上,南方不少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此時,油菜、冬麥等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及時灌溉,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時間久了,人們還根據雨水的冷暖、降水情況等來預測之后的天氣變化。比如,諺語里提到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或者就是“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等。

            資料圖。張建學 攝

              不過,據專家解釋,雖然節氣的名字叫“雨水”,但在此期間內倒不一定下雨。只是從雨水之后,降水開始增多罷了。

              年味尚未散盡 舞龍舞獅吸引人

              當雨水到來時,在大部分情況下,由于春節剛過去不久,年味兒尚有余韻,又多半與元宵節的日期相近,所以,這時的歡樂氣氛往往更加紅火。

              像熱火朝天的舞龍舞獅、采蓮船,正是吸引觀眾的時候。據說,舞龍的數量不同,玩法也不一樣:“二龍戲珠”在表演時,只有一個“珠”,兩條龍時而并列,時而兩頭相向,各種變化造型,十分有趣。

              某些地區,通常出嫁的女兒會在這天回家探望父母,還要帶去一些禮物。

              另外一些地方,雨水節氣是一個很富有人情味的日子。據公開資料顯示,在川西民間,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里牽著年幼的兒女,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

            資料圖:游人賞花,感受春天的氣息。 馬剛 攝

              當有人經過時,無論男女老幼,都會攔住對方,讓年幼的兒女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稱為“撞拜寄”,希望孩子能夠健康長大。

              “雨水”提醒人們活動順應天時

              “農耕文化都是結合天時的。某種程度來說,雨水作為節氣的變化,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如何順應大自然變化,還是具有提醒意義的。”高巍如此解釋道。

              他舉例,雨水在立春節氣之后,同樣是一個意味著生機與活力的時間點,“就好比冬天有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一樣,‘雨水’也是春天來臨的一個標識。人們認為,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二氣祥和的結果便是生機盎然春天”。

            資料圖: 舞龍表演。 王小軍 攝

              所以,為了順應天時,民間要舉行鬧社火、鬧元宵、鬧花燈。高巍說,這些活動都是希望人們能充分動起來,體現節氣變化的勃勃生機,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生命注入力量。

              “出于體現生命活力的目的,此時習俗關注點更多在于擁有未來的孩子和年輕人。不光給他們祝福,還鼓勵他們走出戶外,健康成長。”高巍說,這體現了所有人對未來的關注和期盼,更是雨水節氣的重要特點。(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