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天路上的“鋼軌醫生”:青藏鐵路的探傷員

            2019-02-19 09:25:03     來源:海外網

            海拔4800米,零下20攝氏度,在青藏鐵路昆侖山車站線路區段,2臺超聲波探傷儀在鋼軌上緩慢移動,發出的嘀嗒聲和探傷小錘敲擊鋼軌的清脆聲混合成一首獨特的“樂曲”。

            “探傷的訣竅就是從‘樂曲’中判斷鋼軌是否有損傷,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漏掉鋼軌的安全隱患。”鐵路探傷員次旦平措揭秘鋼軌探傷竅門。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清水河探傷工區承擔著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江克棟330公里的鋼軌探傷任務,這里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青藏鐵路自然環境最為惡劣、鋼軌維修最具挑戰的區段之一。當地有句順口溜:“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

            “這個區段含氧量僅為平原的40%,走路像踩著海綿一樣,稍快一點就要大口喘氣,干活要把握力度,不敢用猛力。”次旦平措說。他和妻子次仁拉吉來自西藏山南,2007年8月從學校畢業后來到工區當上了為青藏鐵路“聽診把脈”的“鋼軌醫生”,一干就是12年,伴隨著青藏鐵路一同成長。

            長期從事探傷工作,次旦平措和次仁拉吉練就了“一慢走、二勤檢、三細看、四嚴判”的探傷工作法,每當遇到道岔、接頭、橋梁、隧道等關鍵設備和環節,夫妻倆就更加仔細,生怕漏掉一處隱患。

            2019年的藏歷新年與春節時間上正好重疊,可是夫妻倆不能回家過節。“好在手機方便,可以通過視頻給遠在山南的父母孩子拜年。告訴家人我們和工友們一起吃‘古突’(年夜飯)、唱藏歌、跳藏舞。”次仁拉吉說。

            夫妻倆平均每天要推著探傷儀器徒步檢查八九公里,12年來夫妻倆共在青藏鐵路上徒步丈量了近2萬公里。他們深知青藏鐵路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貢獻,所以對這條雪域“天路”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工作之余夫妻倆在鐵路工作服的后背空白處手繪出青藏鐵路的運行圖案。

            次旦平措說:“天路通往遠方的家,我們把天路‘背’在身上,用這種方式提醒自己,維護好這條鐵路就是守護好家鄉的幸福路。”(原韜雄 馬 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2月19日   第 11 版)

            (原標題:天路上的“鋼軌醫生”

            責編:張嘉誠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