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故宮夜景。(圖源:視覺中國)
“月圓之夜,紫禁之巔,一劍西來,天外飛仙”。隨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即將開始,在一些網友的調侃下,決戰紫禁之巔的武俠小說橋段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據悉,今年正月十五(2月19日)和正月十六(2月20日),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將首次舉辦“燈會”,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屆時紫禁城古建筑群將首次在晚間被大規模點亮,觀眾可以漫步宮墻觀燈,聽中央民族樂團現場演奏與暢音閣傳來的戲曲聲,賞《千里江山圖卷》在金色琉璃瓦上的投影。
網友“吐槽”(網絡截圖)
然而,這場傳統文化的正劇還未拉開序幕,一場網絡“搶票”的前戲卻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由于此次活動采用網上預約、免費參加的方式,開放預約的當天,故宮博物院票務系統就因短時間訪問人數過多陷入癱瘓,很多網友表示,“根本擠不進去”。就在故宮博物院官網顯示余票售罄,人們紛紛抱怨自己運氣糟糕的時候,眼尖的網友卻發現門票已經掛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標價高達5000元。
二手平臺“黃牛票”(網絡截圖)
一張免費的入場券換了身“馬甲”,搖身一變,成了昂貴的奢侈品,這其中的原因讓人浮想聯翩:明明是憑身份證預約,查證入場,如何為何還能冒名頂替?故宮博物院在預約、放票、管理、審核、管理過程中是不是存在某些疏漏?那些黃牛會不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購票渠道?
這次“搶票”大戰及其衍生的種種亂象,反映出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過程中的若干短板。就在不久前,“故宮口紅”因品質問題在面市不足1個月時便宣布全線停產,故宮淘寶與故宮文創兩家公司的“嫡庶之爭”,曾一度引發網友熱議,其中不乏“販賣情懷圈錢”的質疑之聲。
網友評論(網絡截圖)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質疑之聲,決不是要否定故宮文創本身的種種努力。“紫禁城上元之夜”的一票難求,恰好說明民眾對文創產品的巨大需求。近年來,以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文化機構在創新體制機制,綜合利用各種新媒體技術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無論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全球大熱,還是故宮角樓咖啡成為網紅“打卡地”,在“傳統文化熱”的潮流中,故宮這個中國文化大IP已經在滿足中國民眾日益升級的文化消費需求方面做出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但顯然,文創產品、服務在滿足民眾文化消費需求方面,還可以做得更細致、更專業。民眾對故宮文創的“吐槽”,正體現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
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是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的必然要求,這個過程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為了更好回應公眾期待,文創機構必須堅持以用戶為導向,在完善管理體系、提升用戶體驗方面下功夫。只有抓住了“人心”這個牛鼻子,才能擦亮“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人們期待,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技術革新、系統升級、服務創新、管理科學,未來的文創市場能夠呈現出活力迸發、競爭有序、異彩紛呈的新氣象。(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王法治、毛莉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