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以“國家安全”為由,美國這次把槍口對準盟友

            2019-02-18 16:08:22     來源:海外網

            內文圖1.jpg

            2018年10月30日,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工廠的裝配線上,一名工人正在作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2月16日,默克爾在出席慕尼黑安全論壇發言時指出,一些跡象顯示,美國政府準備宣布歐洲進口車為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她說:“如果德國汽車被視為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那我們真的震驚了。”

            默克爾的憤怒背后,則是歐盟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沖突,在2018年7月降溫之后又將重燃的危險。

            一份報告

            不只是默克爾,歐洲、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巨頭們,這幾天都陷入了極度不安的情緒中。

            當地時間17日,一份由美國商務部起草的關于美國汽車進口關稅的報告將呈交給美國總統。市場普遍認為,這份報告將為特朗普向全球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征收懲罰性關稅掃清障礙。路透社的報道稱,報告將建議美國政府向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征收最高可達25%的關稅。美國政府將在90天內決定是否采取相應行動,對美國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開征關稅。

            對歐洲、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廠商來說,這意味著出口到美國的每臺車輛的成本將增加數千美元,將會嚴重損害這些廠商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而汽車工業對上述經濟體來說,是重要的支柱產業。

            以德國為例,開征關稅將給德國汽車業造成不小的打擊。根據德國智庫經濟研究院(IFO)公布的數據顯示,如果美國對歐洲汽車加征25%的關稅,那么將可能導致德國對美國汽車出口下降50%,即192億美元,而其他歐洲國家也將受到這一舉措影響。

            “國家安全”?

            內文圖3.jpg

            2019年2月16日,德國慕尼黑,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持續舉行。圖為出席會議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副總統彭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讓歐洲人覺得不能接受的,則是美國政府竟是以“國家安全”為由,決定對歐洲對美出口汽車啟動有關調查。

            2018年5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出于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根據美國1962年制定的《貿易拓展法》第232條款的規定,美國政府將調查進口車輛和零部件是否對美國汽車行業的健康以及研發高端技術的能力造成威脅。如果調查最終認定了這項威脅成立,那么特朗普政府將可以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征收最高達25%的懲罰性關稅。

            絕大部分汽車及相關行業人士也對特朗普政府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發起“232調查”感到疑惑。在去年舉行的有關聽證會上,美國汽車制造商聯盟負責聯邦事務的副總裁珍妮弗·托馬斯就表示,這項調查是“前所未有且毫無根據的”。美國全國汽車經銷商協會主席彼得·韋爾奇則警告稱,增加25%關稅將嚴重打擊消費者的購車熱情,因為關稅將導致新車在美國市場單價上漲接近1000美元。

            事實上,早在去年,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等經濟體就已經表示,如果美國要開征汽車關稅,那么他們會采取報復性措施。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如果上述經濟體對美國進行同等報復,美國將損失62.4萬個就業崗位,美國汽車工業將有5%的員工失業。

            博弈加劇

            內文圖2.jpg

            2017年5月25日,北約峰會領導人準備大合影時,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聊天時完全無視了抵達合影現場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圖片來源:法新社

            然而,目前市場的普遍預期,卻是美國政府將有非常大的可能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加征關稅。這是對內來說,汽車業及其背后龐大的藍領工人團體,以及以美國“汽車工業之都”底特律所在的“銹帶諸州”,既是特朗普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的“福地”,也是他在2020年大選中爭取連任的戰略要地。對特朗普來說,提高進口汽車關稅在保護美國本土汽車工業的同時,也可以迫使外國汽車廠商在美國設廠或增加在美零部件采購,從而實現汽車制造及相關產業的回流,兌現其“制造業重回美國”的競選承諾,為自己競選連任贏得籌碼。

            對外來說,美國政府對進口汽車開征關稅,也是其與歐盟等進行談判的籌碼。由于汽車是歐盟等經濟體的支柱產業,美國政府可以以此為要挾,要求他們在其他領域合作,這也是特朗普所謂“極限施壓”談判策略的體現。

            而這場盤旋在全球汽車業之上的風暴,也從側面折射出美國與其盟友之間在諸多事務上的分歧。在剛剛閉幕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歐之間在伊朗核問題、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北約軍費、敘利亞和委內瑞拉問題、氣候變化等諸多議題上分歧凸顯。路透社直言,美國的對外政策在這場會議上遭到了自己盟友的猛烈批評。皮尤中心的一項民調也指出,過去兩年來歐洲人對美國的不滿與日俱增,超半數德國人與法國人、以及37%的英國人,都認為美國已經成為國際安全的威脅因素。

            從巴黎協定到伊核協議,再到現在的汽車貿易,大西洋兩岸之間的矛盾和裂痕正在日益加劇。汽車業是目前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美國的汽車生產商也需要大量進口零部件才能滿足生產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依然考慮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征稅,實際上就是在以“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措施,與其歐洲盟友秉持的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主張進行對抗,其結果很可能將造成雙方關系進一步撕裂,對現有國際秩序造成更深的傷害。(海外網評論員 聶舒翼)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聶舒翼、毛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