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玥 ○編輯 吳曉婧
去年上半年一枝獨秀、下半年受政策面影響而重挫的醫藥板塊,在如火如荼的“春季躁動”中重新起航,相關個股表現亮麗,行業基金也收獲頗豐。
與去年上半年那波行情不同,此輪醫藥股上漲疊加了政策面松動、估值修復和年報業績兌現等多重因素,接下來如何發展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基金經理認為,市場恐慌情緒已經充分反映,2019年醫藥板塊有望迎來估值修復的機會,普漲之后深挖細分領域受益股或是更優策略。
政策面或是決定性因素
年初至今,醫藥板塊跟隨大盤展開一波漲幅可觀的反彈,個股表現精彩紛呈,相關基金凈值也明顯回升。
Choice數據顯示,18只醫藥主題基金(合并A/C份額)年初以來均上漲,其中6只漲幅超過10%,且近期上漲明顯加速。近一個月,有14只醫藥主題基金漲幅超過11%,其中工銀醫藥健康股票基金近一周漲幅就達10.11%。
醫藥板塊的反彈行情將如何演繹?基金經理表示,今年的上漲有所不同,醫藥板塊有望迎來估值修復的機會。
富國基金相關人士認為,醫藥板塊的表現與政策的聯系相當緊密。2018年醫藥板塊的基本面非常穩定,個股波動巨大主要是因為受到醫藥新政的影響。但一系列政策也有利于行業門檻和龍頭企業集中度的提升。隨著個股業績逐步兌現,2019年醫藥板塊應該會走出修復行情。
業內一位資深醫藥基金經理則相對謹慎,他認為醫藥新政的影響還需要時間觀察,當前的市場看法偏于悲觀,但短時間內不能證偽。“藥品行業的當務之急是保證質量,未來政策可能更傾向于穩步漸進式改革,對制藥行業依然保持樂觀。”在他的持倉中,仍堅定持有上海醫藥、恩華藥業、濟川藥業和華東醫藥等績優股。
國信證券研報認為,考慮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醫藥上市公司業績也將保持增速略有下降但總體穩健增長,其中業績確定性成長的上市公司有望繼續引領“春季躁動”行情。個股方面,在Wind有預測數據的151多家醫藥公司中,有80家預測2019年市盈率低于20倍,不少龍頭股已進入中長期價值配置區間。
“創新+科技”是大勢所趨
雖然2018年出現了一定的政策擾動,但就長期投資邏輯來看,醫藥板塊向好趨勢并未發生變化。近期,私募大佬趙丹陽在《2018年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再次重申了醫藥板塊的看好。他表示,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未來的幾十年中醫藥行業將充分受益于老齡化趨勢,并且是最能抗通脹的行業之一。
公募基金對此也頗為認同。數據顯示,盡管去年下半年醫藥板塊遭受重挫,但在去年四季報公募基金的持倉中降幅并不大。2018年四季報主動及非債基金的醫藥持倉占比為12.75%,環比小幅下降。
具體到個股選擇,機構更多傾向于深挖細分領域優質股。中國銀河統計顯示,2018年四季度基金對醫藥板塊的持有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仿制藥占業績比重較大的個股已經相當少,創新及創新服務產業鏈、醫療服務、醫療器械、醫藥消費等細分領域的個股數量大幅提升。
一位資深醫藥基金經理表示,基于對“創新+升級”兩大結構性方向的堅定看好,接下來會更注重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
“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經驗,2000年至2018年底,美國納斯達克的生物科技指數上漲約900%,標普500指數上漲約70%,而傳統的醫藥公司上漲約70%,可以看出,傳統的生物市場和制藥公司遠遠跑輸科技公司。”該基金經理表示,“另一方面,當前整個生命科技的研發非常多樣化,我們認為在創新領域有望誕生一些質地較好且后市漲幅巨大的小市值公司。此外,港股的生物科技板塊比A股更豐富,也可以篩選出一些不錯的標的。”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陶然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