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社火是以表現血腥恐怖為特色的一種社火形式。它的特點是奇特、神秘、恐怖、快活。為懲惡揚善,百姓祈求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之意 。
2月14日,來自北京、江蘇、甘肅等地的數百名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慕名來到隴縣東南鎮閆家庵,用手中的相機記錄“血社火”的精彩瞬間。
隨著一陣鑼鼓響起,期盼已久的社火演出終于開始了。首先演出的是《關公耍大刀》《黑虎搬三霄》等劇目。最后一場演出的是血社火,表演的故事主要是《水滸傳》里的“三打祝家莊”, 表演涉及石秀、楊雄、欒廷玉、扈三娘等十多個人物。
當表演進行到第三場,也就是橫行鄉里、魚肉人民的祝氏兄弟及莊丁被梁山好漢聯合一丈青扈三娘打敗時,刺入這些壞人身體的兵器就包括刀、斧、剪刀、錐子、鍘刀、鐮刀、鋤頭等七種,十分逼真,告誡世人善惡終有報。
血社火的化裝、卸裝,一般由傳人在圍起來的簡易房子里進行,且要求極為嚴格,特別是戴刀具時,都要將化裝室遮擋得嚴嚴實實,門口還要有人把守,不允許外人進入。一個人的化妝也就三五分鐘左右 ,非常神速。一名血社火傳承人介紹:“血社火的秘密就在化妝,而且我們歷來傳男不傳女,更不能隨便向外人透露”。
據原民國隴縣警察局職員馬靜夫遺留資料記載及現在閻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傳人梁有和介紹,隴縣血社火起源于民國,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民國初年,有一個以走江湖、耍把戲、賣刀瘡藥為生的河南偃師籍人魏世杰來隴途徑寶雞香泉時,被吳山土匪劫持到吳山,搶去了錢物,還被打得遍體鱗傷。后魏世杰逃了出來,貧困交加,身患重病,討飯流落到了閻家庵村,在奄奄一息之際,被村上好心的鄉親們收留并看好了病。老人感激萬分,但無以回報,臨走時就把隨身攜帶的一個袋子留了下來并向村里人暗授機密,說這樣能驅災避難,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后,村里人打開袋子一看,里面裝的是一些刀、斧、剪等買藥錢耍把戲的器具,聯想老人所授機密,村里人明白了,原來老人是要他們拿這些東西懲善揚惡、威懾土匪,保村子平安,以此報答他對村里人的感激和消解對吳山土匪的仇恨。于是,以懲善揚惡為內容,對壞人斧劈刀砍、錐刺矛戳為形式的血社火就開始裝扮出來了。民國初期,血社火裝扮頻繁。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漸漸停演。直到2012年又開始重新裝扮。(文/圖 楊旭景 張建英)
責編:張嘉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