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環境是現代人的必然選擇,而講究和注重公共場所的衛生與健康,不僅是為了營造一個好氣場,更是為了公眾的舒適、幸福與健康。
“公共衛生”的理念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人民的身、心、靈健康,關系到每一個人生存、生活的質量與狀態。
2003年非典爆發,人們首次意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很多學術機構開設了公共衛生領域的研究,但公共衛生的定義、內容、方向始終提留在西方人研究框架之下,學界人士對公共衛生的概念、對公共衛生的意識、思維都有所局限。
所謂現代的“公共衛生”就是人與自然動態平衡的關系,也是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概念,于是我提出了人體工程學東方公共衛生的理念。
人體工程學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方式方法、上醫治未病的理論依據,結合當今現代的環境以及西方學術的表述方式,提出人體內環境、人體與外環境應始終保持動態平衡!解決人與環境的平衡關系就是公共衛生的關鍵所在!
人體是由多種化學元素構成的最高級的有機生命體,人體本身也不斷地產生各種物質、信息與能量。個體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生命物質、信息、能量及其不同的組合機構。
這些不同的生命要素狀態與所處不同點位和不同的自然要素相對接、相交換,就會產生不同的正負效應。它們必須與自然界的物質、信息、能量協調同步,才能達成和諧共振效應,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決定人體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因素以及衛生醫療系統的因素。個體健康管理主要是對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因素進行有效的系統管理。
在清華國際傳媒研究中心工作的四年里我創作了人體工程學東方公共衛生系列叢書《環境決定健康》、《習慣決定健康》、《方式決定健康》三本書。
說明了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任何缺失都會造成人體與環境的失衡,危及健康,人們應以平衡為準則,以養生為手段,以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環境整合為重點,實現身、心、靈健康。
這不僅是對現有公共衛生概念內涵的豐富,又是公共衛生服務得以有效實施的必要前提條件。
2019年元旦之際,人體工程學首次對全世界公布人體工程學東方公共衛生理念,將中國智慧傳播出去!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需求,人體工程學將以養生與健康、衛生與環境為主導,順應天地生存規律,迎合人體自身運行規則,改善公共環境衛生與健康,提供了完善的環境選擇與改善策略!圍繞著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糾正當前大養生、大健康各類影響健康的誤區和亂相,指導人類走向健康!(圖/文 中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建軍)
責編:張陽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