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治理沙漠 多苦都值

            2019-02-15 14:37:17     來源:海外網

            冬日,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鞍山管理站靠近銀川河東機場一隅,4000多畝苗圃、景觀防護林、經果林,以及羊圈、魚池、日光溫棚等,在大片荒地中煥發別樣生機。這里是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的“主戰場”。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爛洼地、大深坑,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如今生態植物園、公益林園、采摘園、養殖園、森林康養中心等雛形已現……

            “白芨灘目前仍有60多萬畝荒漠尚未治理,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治沙40年了,積累了不少經驗,不能把經驗廢掉。”王有德說:“現在,我們不花國家一分錢,也不向組織提要求,利用沙產業‘反哺’,自身造血,同時利用社會資金進行荒山治理,預計再有3年時間,這片沙荒地全部能‘拿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毛烏素沙漠邊緣荒漠化日益嚴重,肆虐的沙漠,以每年幾十米的速度向寧夏西南部靈武地區的村莊侵襲。19歲的王有德和周邊村子的3萬多人被迫離開家鄉,背井離鄉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治沙,是大家共同的目標。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說。

            “治理沙漠多苦都值。可是頭天開好的田,經常一夜之間就沒有了,為這個事情,咱們干部職工都流過淚。”王有德回憶說。風沙不斷地埋,大家就不停地補,數不清多少次寒夜里通宵栽樹,多少次扒出樹苗從頭再來,直到樹木連成片,把沙丘牢牢固定住。

            為了鞏固治沙成效,王有德還想出了獨特的治沙模式,即在外圍建灌木固沙林,周邊建喬灌防護林,內部建經果林、搞養殖業、種牧草、做沙漠旅游業,形成“寬林帶、多網絡、多樹種、高密度、喬灌混交”的綠地結構。

            邊治沙邊創業,王有德帶領職工們建起了機磚廠、預制板廠等十幾個經濟實體。種植的葡萄、蘋果漸漸枝繁葉茂。成片的果園不只是沙漠前沿一道高效能的防護體系,也給大家帶來了長期穩定的收入。

            “你永遠不可能與沙漠達成共識,不是人進沙退,就是沙進人退,所以要有抗爭的決心和勇氣,還要有創新的智慧和手段。”王有德說。

            如今的白芨灘,早已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職工們以每年治沙造林3萬畝的速度,治理沙漠總面積達63萬畝,控制流沙100多萬畝,不僅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庇護了引黃灌溉區的萬頃良田,也逼退了沙漠20余公里。

            而王有德,又有了新的打算:“以前沙漠綠了就高興,現在要讓社會共享治沙成果。下一步,我想為貧困山區、貧困沙漠地區募捐。比如捐上一片經果林,我們提供苗木并去建園;在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可以募捐建一片防風固沙林;給在建的學校、福利院等提供綠化服務……”(記者 朱磊 劉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4日 08 版)

            責編:季冉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