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以防西方“斷網”制裁,俄羅斯“先斷為敬”

            2019-02-15 13:45:15     來源:海外網

            u=2561524862,4207039513&fm=173&app=49&f=JPEG.jpg

            資料圖(圖源:環球時報)

            當時時間2月12日,“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在俄國家杜馬一讀通過。該法案旨在創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網絡系統,以應對西方可能將“斷網”作為對俄制裁的方式。在危機情況下,俄羅斯所建立的網絡能夠在獨立于全球互聯網的情況下正常運轉。

            由于俄羅斯同西方交惡,美國又將其列為競爭對手,一些俄羅斯高級官員日益擔心西方會以切斷互聯網作為對俄制裁的手段之一。俄總統普京的互聯網顧問基里門科曾表示,西方國家只需“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將俄羅斯與全球互聯網斷開。

            俄羅斯的擔心不無道理。2013年曝光的“棱鏡門事件”便是美國奉行的進攻性網絡安全戰略最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體現。棱鏡計劃是一項由美國國安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谷歌、臉書、蘋果、微軟等美國互聯網企業廣泛參與,旨在獲取網絡空間信息,其本質是大規模的網絡監聽。棱鏡門事件曝光后,引發世界對全球網絡治理的關注。

            作為互聯網的發源地,美國憑借自身壓倒性的技術和實力優勢,建立了全球范圍內最大、最全面、最復雜的網絡監控體系,通過互聯網延伸自己的監控邊界。其通過盟友政府以及相關企業進行監聽和元數據搜集,謀求自身在網絡空間領域壓倒性霸權優勢。可以說,美國一邊強調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精神,一邊又利用其霸主地位掌控甚至壟斷互聯網規則的制定權。在監聽他國的同時,美國也未放棄對自身信息安全的維護。美國2011年《網絡空間國際戰略》中規定,當關鍵基礎設施遭到網絡攻擊時,美國可以使用包括精準制導武器在內的一切手段進行反擊。盡管美國不提,作為霸主的美國也在保護“網絡主權”。

            網絡主權也同樣是“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的精神。俄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12日強調,“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的任務“不是關閉,也不是切斷互聯網,而是要確保互聯網安全”。在當今世界,對網絡安全的重視,早已被很多國家提升至國家安全的高度。英國政府2009年公布的《英國網絡安全戰略》中就指出,“正如19世紀海洋、20世紀空軍之于國家安全和繁榮一樣,21世紀的國家安全取決于網絡空間的安全。”

            互聯網承載的是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協同交往的精神。作為人類共同的活動空間,網絡空間不應成為國家間角力的戰場,全球網絡空間應充分體現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美國所主導的互聯網治理單極時代已不合時宜。確保網絡安全、實現合作共贏、提高治理網絡空間能力是未來的合作的發展方向。盡管打破美國單極網絡霸權,實現全球互聯網共治之路注定曲折艱巨,但只要不懈努力,必能制定出基于網路主權保障的網絡空間治理規則,確保網絡空間的穩定和安全。(人民日報海外網 戴尚昀)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責編:戴尚昀、毛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