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銀行一則公告,讓“票據經紀”重返市場聚光燈下。2月12日晚間,江蘇銀行發布公告稱,擬設立江蘇銀行票據經紀業務部。這也是首家公開宣布進軍票據經紀領域的商業銀行。票據經紀首次被關注,還要追溯到2017年時的“央行擬設立票據經紀牌照”傳言,但此后便沉寂了兩年之久。
天風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廖志明發布研報顯示,自2018年4月末以來,票據融資規模持續大增,2019年1月末票據融資規模預計高達6.48萬億元,突破前期高點,較2018年4月末大幅增加2.65萬億元。
上證報獨家了解到,江蘇銀行擬成立的票據經紀部由該行同業部牽頭并聯合公司部、交易銀行部三部門聯合組建,設立后擬為該行一級部門。
據悉,江蘇銀行的票據直貼及轉貼業務屬于金融同業業務三大業務之一,且在營運支持體系上,該行實現了票據業務集中及線上化處理。
銀行業內人士說,銀行擬設立的票據經紀業務部門需與原金融市場部旗下的票據自營業務作隔離,以保持業務獨立性。
票據經紀從事票據二級市場一系列的買賣和信息撮合活動,如今多被“中介”一詞所替代。隨著票據市場承兌、貼現和交易量的增長,傳統交易模式下的票據風險不斷暴露。尤其是近幾年,市場相繼曝出多起票據大案,涉及金額甚至超過百億元,至今仍有涉案的銀行官司纏身。而多起票據風險事件的背后,總能牽涉一些票據中介的影子。
在票交所成立以及監管升級的大背景下,票據市場已走在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上,而當下的票據中介業務也面臨電票時代的轉型,魚龍混雜的票據中介正在經歷一場洗牌。
消息人士表示,除江蘇銀行外,目前已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和浦發銀行進入央行票據經紀業務試點名單。
銀行能積極參與票據經紀,一方面離不開當下持續火爆的票據市場這一大背景,另一方面也與供應鏈金融迎來爆發期有關。
因支付功能而誕生的票據,被稱為“可以流通的欠條”,企業可通過票據進行經營性支付。
上海票據交易所1月26日推出以票據支付功能為主的“票付通”產品,旨在支持供應鏈、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通過擴大票據支付應用場景,部分替換企業融資需求。參與首批試點合同的銀行有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和江蘇銀行3家。
一位票據中介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的票據中介業務主要在供應鏈模式下,開展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撮合業務。目前,已有多家銀行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張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