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平安基金打響ETF降費“第一槍” 多家基金欲跟進

            2019-02-15 07:10:25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多家基金欲跟進ETF降費

              中國證券報

              □本報實習記者 余世鵬 

              日前,平安基金推出低至0.15%費率的ETF產品引來市場熱議,多家公司表示也要“跟進”降費。業內人士表示,“降費”只是表層現象,并非ETF發展的“牛鼻子”。實際上,ETF費率會隨新技術運用和成本控制逐步走低,也會吸引更多增量資金入場。但出于現實的成本等因素考慮,國內ETF的整體降費尚需時日。

              打響降費“第一槍”

              2月12日,平安創業板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下稱“平安創業板ETF”)發布公告稱,該產品的管理費為0.15%/年,托管費率為0.05%/年。“這個消息出來后,很快就在業內引起激烈討論,目前很多家公司都表示‘跟進’降費。”某中型公募人士對記者透露。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共有157只股票型ETF,其中年度管理費超過0.5%的有150只,同時有154只產品的托管費率超過0.1%。另外,從歷史上看,自2004年華夏上證50ETF成立以來,期間除了易方達滬深300發起式ETF的管理費和托管費為0.2%/年+0.1%/年外,完全面向市場的ETF產品費率基本保持“管理費0.5%/年+托管費0.1%/年”的水平。

              對公募而言,ETF費率相比其他基金類型并不高,這次為何會牽動敏感神經?有業內人士對記者直言,國內ETF發展時間不長,目前基本是同質化狀態,因此費率對機構的市場開拓尤為重要。另外,在2018“ETF大年”背景下,ETF產品依然是機構2019年搶市場的主要利器,因此都有降低費率的沖動,“平安基金此舉等于是打響了降費第一槍。”

              記者了解到,包括本次熱議的平安創業板ETF在內,大力發展ETF實際是平安基金近年來的市場策略的重要部分。截至去年底,平安基金共有8只ETF和3只ETF聯接產品(規模達133億元),在全行業排名第九,涵蓋A股寬基指數、主題指數等5大類。

              降費符合發展趨勢

              據了解,國內ETF費率水平目前為海外成熟市場的十倍水平,的確存在明顯下浮空間,這也符合ETF發展趨勢。

              某券商人士介紹,ETF是被動投資工具,與主動股票型基金相比,具有管理成本低、規模效應明顯等特點,費率水平也一般低于主動股票型基金。此外,從海外ETF產品發展經驗看,基金公司持續降低費率以適應市場及投資者偏好的變化,已經成為指數型產品市場發展的重要特征。對當前A股而言,ETF產品費率的適當降低有利于吸引更多長期配置型資金入場,既可帶來更多活水,也能優化市場投資結構,有利于市場長期穩定。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費率降低不是為了低價競爭,而是新技術運用的“副產品”。作為工具型產品,指數基金對目標指數的跟蹤誤差水平,才是衡量基金運作能力的核心指標。

              據悉,平安基金依托平安集團科技優勢,此前已自主開發出名為“Oceanus海神系統”的ETF指數投資輔助系統。該系統24小時全流程監控,可為ETF投研、投資、風控、績效管理提供一站式技術支持。目前,平安基金的ETF產品大多會用到這個系統,其中,基于smart beta策略,平安基金早在去年12月就成立發行了兩只以活躍度及利差為篩選因子的債券ETF。

              上述中型公募人士對記者分析到,平安基金這一費率畢竟是通過監管審批的,雖然引起市場議論,但應該不會做出修改。同時,他還透露到,雖然給予通過審批,但監管本意并不鼓勵用低費率做產品營銷,以防引發不良競爭。

              普遍降費尚需時日

              與國外同行發展不同,國內公募的降費一直以來都并非易事。

              一般來說,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加會降低產品費率,成熟市場甚至可做到零費率。比如,國際知名金融機構富達投資去年宣布推出0費率的指數基金,成為首家無管理費基金公司。但在國內,雖然偶有個別機構推出“0折購”活動優惠,但因成本與監管等因素,國內股基、債基、混基的申購費約為1.5%、0.8%、1.2%左右。就這點而言,ETF的費率并不算高。

              業內人士分析稱,國內ETF處于起步階段,若將產品設計到運營等各方面成本納入考慮,單只ETF產品要實現盈利,規模起碼要跨過30億-50億元這一階段。但目前國內股票型ETF平均規模約為22億元,除了華夏和南方個別百億級別的產品外,絕大部分產品的規模處于均值以下,更談不上實現盈利。

              據記者了解,深圳某合資小公募自2012年左右成立以來,就計劃復制外方股東的海外投資優勢,在國內推行指數量化打法。但長期以來,因脫離國內市場環境和滯后于風格切換,該公司至今未能形成明顯氣候。“國內公募發展更多是跟隨市場風格變化做順勢投資,目前還不具備做大被動量化的條件,但關鍵點不是費率,而是盈利手段和對沖工具等方面的缺乏。”該公募機構的總經理此前對記者表示。

              但對投資者而言,費率不應成為其困擾因素。某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對廣大基民而言,費率下降的確是一項普惠福利。但綜合來看,費率只是選擇產品的衡量因素之一,關鍵還是在長期投資收益和基金分紅。因此,長期來看,基民應更關注基金公司穩健性和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等因素,而不是費率因素。”

            責任編輯:陶然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