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2019-02-14 15:25:56     來源:人民日報

            防止脫貧后返貧,不僅需要立足當前、切實解決突出問題,更需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一些貧困人口脫貧后,可能因多種原因返貧,影響脫貧攻堅戰的成效。因此,防止返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必須鞏固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成果,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脫貧后返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一是能力提升不夠。在目標與任務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地方傾向于實行短期成效顯著的物質投入式幫扶,把精準扶貧變成精準救濟,對造成貧困的根源不作認真分析,不注重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建設和實用專業技術培訓。有的貧困人口由于自身認識不足,也不愿意接受技術培訓。二是災病因素困擾。部分深度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有的貧困地區因生產生活環境惡劣以及生活習慣問題導致地方病流行,容易出現“一旦受災、快速致貧,一人生病、全家返貧”現象。三是存在“福利依賴”思想。部分幫扶單位在扶貧工作中對貧困戶不加區分地給錢給物、大包大攬,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扶貧資源過度供給的情況,客觀上助長了部分貧困戶的惰性和等靠要思想。

            防止脫貧后返貧,不僅需要立足當前、切實解決突出問題,更需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體制機制。

            強化“造血能力”提升機制。將提升“造血能力”作為扶貧工作的一項核心內容,將貧困戶參與培訓的情況和效果與扶貧考核掛鉤、與物質幫扶掛鉤,在幫扶工作中重視培訓,激勵貧困戶積極參加培訓。建立幫扶式培訓對接機制,推動貧困地區培訓機構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教育機構、用工企業之間形成長期合作關系,根據實際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能力。

            完善“全面保障”鞏固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生產保障。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盤活農戶資產,增加貧困人口資產性收益。探索推廣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破解農戶和村集體企業貸款難問題。大力推進農險扶貧,引導和支持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生產。建立貧困人口健康跟蹤機制,完善健康檔案,加強疾病預防,定期排查和診療地方病,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建立貧困人口生產生活跟蹤機制,及時發現和解決其面臨的難題,扶上馬、送一程,讓貧困人口通過自身努力致富。

            構建“福利依賴”制約機制。根據貧困戶的貧困狀況、貧困人口的年齡和勞動能力等實際情況,構建貧困戶分級評價標準,完善扶貧資源分配制度,轉變貧困戶“全有”、臨界貧困戶“全無”的扶貧資源分配模式,使扶貧資源的惠及程度與貧困程度成正比,避免產生“福利依賴”,杜絕不勞而獲、以窮為榮現象。(作者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責編:孫熙越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