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總在“讓不可能變成可能”中,讓人見識到它的力量。將時間倒推至是十多年前,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那句名言:“每個人都可能在15分鐘內出名”,還只適用于少數意外走紅者,可到了今天,預言已照進現實。
因為有了短視頻。
你認或不認,短視頻對人們生活的改變都擺在那。這份改變既體現在它對人們信息接收方式的重構上,也體現在它對許多人自我價值實現路徑的拓寬上。對很多人來說,短視頻就是一根足以撬動命運的杠桿,它開啟的,絕不只是好玩與消遣,更是機會窗口。透過這道窗,他們跟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連接,也有了自我坐標的再校準。
前幾天,西瓜視頻發布了年度紀錄短片《向前》,呈現了四位普通人被短視頻改變命運的故事。他們中,有曾為農村留守兒童、初中輟學、為學做菜八年間待過60多家館子的“失敗者”王剛,有打工多年回鄉創業幾番折騰卻欠下一堆債的華農兄弟,有在國內兩座最高學府求學、畢業時卻一頭扎進中學教師隊伍的“窮老師”李永樂,有父母先后離世、自己也三次病危后體形走樣并接近放棄自己的胖鹿先生……
短視頻改變了他們,讓他們重新找回了自己。以往他們或失意或沉淪,即便能像《喜劇之王》里尹天仇那樣喊著“努力!奮斗!”也找不到奮進的方向,但迷惘之際,短視頻拉了他們一把。
于是他們走在了命運的上行線上:以邊緣人角色存在了30年的王剛,成了西瓜視頻最火的“美食作家王剛”,他在該平臺教會了600萬人做菜,也因此圈粉無數;華農兄弟也憑著對竹鼠的“漂亮警告”,突然在西瓜視頻就火了,其竹鼠開始供不應求,當地其他土特產也跟著有了銷路;“窮老師”李永樂在西瓜視頻上成了254萬人的老師,他也幾次實現了“科普”量子物理、博弈論甚至霍爾效應、貝葉斯公式的心愿;差點被現實擊倒的胖鹿先生則靠著歌聲,寬慰了80多萬粉絲和無數網友,也找回了自己。
這些個體命運之變,是短視頻的普惠價值在社會界面的微觀投射。這些改變總跟生活向好、心愿得償聯系在一起,也呈現出了以西瓜視頻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的價值觀面向。
短視頻改變個體命運的路徑,是以“軟件”激活“濕件”
任何科技層面的演進,若無法跟惠澤公眾、裨益社會產生關聯,那就只是精度而無溫度。也只有“人是科技的尺度”,以增進人的福祉為旨歸,技術進步才能在普惠中盡顯其價值。
而短視頻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繼文字和語音之后新興的內容承載方式,也有著與其業態規模相匹配的價值使命。有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已達6.09億,占網民總數76%,網絡視聽已占據互聯網數據訪問總流量的80%以上。隨著網絡條件的完備、流量成本的降低,短視頻行業整體滲透率和用戶等數據的增長預期依舊明顯。
某種意義上,信息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短視頻則已成制作和傳達信息的最好載體。比起文字、語音、長視頻等載體,短視頻在推動社會表達權、展示權的平權上也有著別樣的價值——復雜形式模塊化帶來的低制作門檻,拉平了用戶展現的技術鴻溝。
也正是由于貼近生活創作門檻低,加上西瓜視頻等頭部平臺搭建的短視頻基礎設施漸次完善,短視頻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俘獲巨量的用戶規模,也成了人們自我表達的首要陣地。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成了用戶可以借力的“魔法棒”。只要手機在手,人們都能變成短視頻的“產消合一者”。哪怕再草根再失意,都有機會憑著自身技能,擁有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所以說,短視頻改變的絕不僅是內容傳播形態,作為載體被延伸出來的部分還會滲透到現實生活中,改變人們的生活乃至命運。
美國科技類雜志《連線》(Wired)主編凱文·凱利有個著名的“千名鐵桿粉絲理論”,大致就是說,像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動畫師、設計師、作家等藝術創作者,只需要獲得1000位鐵桿粉絲就能維持生活。你不必成為領域內最好的,你可以是一個小眾領域內的創作者,只要有一群核心粉絲,你就有能力維持生活。
而短視頻將其理論適用面從專業藝術創作者,拓展到了普通人。非但如此,西瓜視頻等平臺“UGC+創作和PUGC+分發”,還有人工智能推薦下的粉絲匹配、數億人次的用戶規模,讓那些平民創作者也有了更多元的創作路徑,他們不必像明星那樣靠顏值吸粉,也不必跟眾多頭部大號在擁擠賽道搶食,而是可以在擅長領域內充分發揮,吸引垂直領域的受眾,并用“嘗試—反饋—迭代—互動”鏈條圈定粉絲群。
若將時間軸拉到幾年前,我們很難想象,身為純素人的80后農婦“巧婦9妹”,能憑著做農活、做美食、打理果園等系列鄉村生活短視頻,成為網絡上的大紅人,還幫助全村帶貨賣出了幾百萬斤水果;同樣普通的湖南懷化貧困縣侗族姑娘“鄉野丫頭”,能通過分享當地特色美食、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吸引百余萬粉絲,還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但如今,這些在西瓜視頻都成了真。
普通人嘗到技術紅利的甜頭,是短視頻的“價值外顯”。而它改變不少人生活乃至命運的路徑,就在于以“軟件”激活了“濕件”的價值。
“濕件”是互聯網學者魯迪·盧克在其著作《濕件》中提出的概念,與硬件、軟件對應,這也成了新經濟增長理論的術語。該理論將知識分為“軟件”和“濕件”兩種類型,軟件是編碼化知識或者應用程序等,是無生命代碼狀態的;濕件則主要指技能,是儲存在人腦之中的、涵括能力信念等在內的知識。在他看來,未來的社會是“濕”的,濕件價值會不斷凸顯。
西瓜視頻等短視頻平臺對許多用戶的賦能,就是以泛眾化、社會化“軟件”去激活海量創作者聚合而成的“濕件池”的價值。這就相當于,平臺搭的是臺子,唱戲的則是那些創作者,他們作為舞臺上的主角,在各顯其能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幫助普通人遇見“更多的可能”,彰顯了短視頻平臺擔當
無論是幫助農戶實現從“素人到網紅”的冷啟動,還是對農村創業者的創富能力進行“網絡加持”,都是短視頻行業“頭部玩家”們在能力可及范圍內的能為之事,也是它們在責任輻射范疇里的應盡之責。
說到底,互聯網改變社會生態的根本路徑,就是創造連接。那些有趣的短視頻充當的,也是創造連接的工具。它能將不同的人、事、物連成“趣緣社群”,營造出價值共創、利益共享的線上生活展示平臺。有些短視頻平臺在創造連接外,還會著重賦能,從流量傾斜、內容供給側牽引、助力用戶觸達、助益變現等多個層面賦能創作者。
在這方面,西瓜視頻,就做出了示范,也真正讓很多創作者從其連接和賦能中切實受益。
過去幾年,幫助扶持創作者變現,被列于西瓜視頻任務清單的醒目位置。2017年,西瓜視頻推出3+x變現計劃;2018年西瓜play視頻嘉年華上,也提出短視頻領域將圍繞平臺服務升級、深耕垂直品類兩大維度賦能優質的內容創作。就在前幾天的西瓜視頻“金秒獎”2018年年終盛典上,西瓜視頻有關負責人就透露:2018年在西瓜視頻年收入達50萬人民幣的創作人已超過600人,部分作者年收入過千萬。而2019年,西瓜視頻將從優質創作者成長策略、提升服務、為變現提供多元化扶持三個方面對現有服務進行升級。
針對目前短視頻行業創作者分布整體呈現“兩頭大、中間小”啞鈴型的問題,西瓜視頻在2018年下半年推出的“萬花筒計劃”,有意識地去改變這類問題——該計劃的目的就在于扶持快速增長的垂直內容品類,對各品類的優質創作人增加10倍以上的運營流量位,給予更高比例分成,并推出獎金制度,打造100個“美食作家王剛”,這對腰部創作者無疑是利好。
這些扶持創作者的舉動,的確有著“豐富內容池”的考量,但顯然給大量用戶提供了機會、增加了福利。特別是對部分農民來說,他們致富的關鍵掣肘就是自主選擇機會匱乏,無法以紅利共享的方式,參與到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價值鏈中。而西瓜視頻們的低創作門檻和多重資源扶持,對他們就意味著增量機會的“供給”。
這其實也是平臺履責方式的進階:按照學者肖紅軍的說法,平臺的社會責任實踐方式不斷向多樣化與高級化演進,會經歷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再到“搭建漁場”的轉變,以及由自身直接履責到推動價值鏈成員履責再到平臺化履責的轉型。
西瓜視頻們為創作者提供流量容器,提供補貼分成,還提供商業化策略指引,這是將多重履責方式結合,也是社會合意的局面。到頭來,這能幫無數人連接興趣、受眾和收益。
揆諸現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千萬種可能,但機會窗口的逼仄,可能將他們鎖定在某個板結化的“單選”答案中,讓他們深陷“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干”的困窘境遇。而作為社會共同體,幫他們將窗口開得更大些,助力他們找尋和實現夢想,也能更顯社會的人文溫度。
對短視頻平臺們來說,也有必要盡己所能,為普通人的夢想插上“技術賦能”的翅膀。很多人說,搞短視頻內容創作是“站在時代風口上”,而短視頻平臺們也該托起這道“風口”,助很多人“飛得更高”,助那些沉寂的夢想燦然開花。(圖片來源:西瓜視頻)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