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評論丨走出“流浪地球” 現實危機我們如何共同面對?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年初一正式上映。最初排片量只有11.4%,大年初三,排片上升至24%,并以3.34億元的單日票房反超此前票房冠軍。此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截至12日晚間,累計票房已超過25億元,領跑今年春節檔眾多熱門電影。作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后口碑一路發酵,已成為眼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流浪地球》為什么這么火?科幻電影之外,人類面臨著哪些真實挑戰?又該如何共同面對?2月12日晚,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專家萬喆和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深度解析。

《流浪地球》為什么這么火?
萬喆:電影產業轉型升級 取得長足進步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專家 萬喆:現在講電影產業轉型升級,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電影要工業化,每一個細節都要專業化,對于大制作尤其是科幻電影,這一點更重要。有媒體,比如英國衛報講這個是對好萊塢的挑戰,我覺得倒談不上,它更多還是體現我們自己電影工業化的進步。
從制作過程中,我覺得能看到代際傳承,代際合作的突破。概括說就是60后的點子,劉慈欣是60后;70后的錢,重要投資人吳京是70后;80后的敘事,導演郭帆;還有男主角是90后。這實際上是數代人不斷進步的過程。
劉戈:《流浪地球》火在天時地利人和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首先大家已經看了幾十年美國人拯救人類、拯救地球的片子,中國人在面對災難、面對危機的時候會怎么做?觀眾是有心理需求的,這是天時;地利是這么多年的技術、資本、團隊等方面的積累;還有一點人和,電影里能看到中國人特有的一些價值觀,包括場景設計的大年初一,包括“道路千萬條”的那幾句臺詞,有點笑場,但在2075年的時代背景下,隱含的是中國人對家庭、對家人的重視。
共同挑戰 如何共同面對
萬喆:危機感使人類進步 凝聚力使人類生存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專家 萬喆:《流浪地球》可能是非常極端的情況。可走出電影,危機一直都存在,包括今年達沃斯峰會上很多人對未來都非常憂慮。但就像電影反映出的認知:危機感使人類進步,凝聚力使人類生存。包括貧困、疾病、安全、氣侯變化等等,人類總是在不斷地追求進步讓自己脫離這種危機感,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利益訴求總會導致各種矛盾,包括眼下我們看到的貿易保護主義或者說單邊主義興起,但反過來人們會發現只有凝聚到一起,才能使人類得以生存。
劉戈:認同共同命運才能共謀發展

央視財經評論員 劉戈:眼下的現實是舊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比如,貧困在減少,但依然存在;地緣爭斗平息了一些,又會出現新的紛爭。氣候變化的問題,多少年以后會不會演變成電影里這種程度的危機?很難講。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人類做了長達2500年的計劃來求生存,現實中呢?要拿出一個長遠的規劃,沒有共識是不可能的。
萬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書寫命運與共的世界故事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專家 萬喆:有人說這部電影體現了中國人拯救世界,但我覺得這里面更多體現了中國人認為該怎樣拯救世界,典型的一點就是中國人對于腳下土地的熱愛才催生了“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想法。
而且,不管是過去在各種美國大片里看到的美國人保衛地球,還是這部電影里全人類協作共同保衛地球,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大家都在一個地球上,隨之而來的保衛、拯救都是基于大家命運與共。從這一點來說,全人類協作就不只是電影描述,而是有了更多現實內涵。
責任編輯:李鋒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