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視頻最近發布的一支年度紀錄短片上的幾位創作者真正做到了“堅持就是把當初的選擇變正確”。
每一種人生都可以向前走啊,返鄉的年輕人努力假裝在外很好,卻總是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苦苦堅持是為何?而留在家鄉的伙伴,也會有一些對大城市的向往,卻受限于種種原因留在原地。不妨看看西瓜視頻上他們的生活。
教600人做菜的王剛廚師也曾被定義為“失敗者”
王剛在鄉下長大,3歲到9歲之間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只見過母親一次,沒見過父親。9歲后隨父母打工來到珠海,初中輟學。他睡過草坪,掏過下水道,在餐館里做服務員。他被人糟糕地對待,為了學做菜他在八年間待過60多家館子,他曾是可以輕易被呵斥和咆哮的群體里的一員。
過去的三十年里。他是傳統意義上的失敗者。但如今,他是全國150萬個王剛中唯一的美食作家王剛。他在西瓜視頻教會了600萬人做菜,是西瓜視頻最火的美食博主。粉絲們笑稱“別的博主教你做美食,王廚師教你開飯店”。
不久前,discovery的鏡頭記錄了他的故事,因為短視頻一位縣城廚師和他的菜一起走出了國門。
回鄉創業的華農兄弟,也曾負債累累
在華農兄弟的短視頻中,傳遞的都是樂觀向上的情緒。可在我們對其深入跟拍訪談后發現,他們在創業的前兩年,一直處于負債的巨大壓力下。
也會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但總會拍拍自己咬牙前行,如今他們已經是擁有177萬人關注的三農創作者。
過去幾年,幫助扶持創作者變現,就被列于西瓜視頻任務清單的醒目位置。2017年,西瓜視頻推出3+x變現計劃;2018年西瓜play視頻嘉年華上,也提出短視頻領域將圍繞平臺服務升級、深耕垂直品類兩大維度賦能優質的內容創作。
特別是對普通人來說,他們擁有更好人生的關鍵掣肘就是自主選擇機會匱乏,無法以紅利共享的方式,參與到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價值鏈中。而西瓜視頻們的低創作門檻和多重資源扶持,對他們就意味著增量機會的“供給”。
這其實也是平臺履責方式的進階:按照學者肖紅軍的說法,平臺的社會責任實踐方式不斷向多樣化與高級化演進,會經歷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再到“搭建漁場”的轉變,以及由自身直接履責到推動價值鏈成員履責再到平臺化履責的轉型。(圖片來源:西瓜視頻)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