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娜
進入2019年,內地房企突然“咸魚翻身”,不僅海外融資之路豁然開朗,股票也開始獲得外資機構逆勢加倉。
港交所披露的資料顯示,海外知名機構卷土重來,重新入市增持內地房企股票。
2月1日,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 Private Limited)時隔逾5個月后,再度出手增持了216.13萬股萬科H股,涉資6667萬港元,持股比例從5%增至6.01%。
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
時隔半年重返境外債券市場的遠洋集團,怎么也沒料到,其總額為5億美元(約33.9億元人民幣)3.25年期高級美元債券的發行,竟然吸引了超過200位高凈值投資者參與認購,僅1小時訂單規模已超過10億美元,最后該債券超額認購近9倍。
受超額認購的強勁支撐,遠洋集團這筆美元債最終以5.25%的利率定價,較初始指引價格收窄了42.5個基點,成為2018年以來內地房企同年期債券中價格收窄最多的一只,發行成本也創去年12月以來中資非金融企業境外發債最低。
同樣感到意外的還有禹洲地產,這家公司1月28日發行規模為5億美元的4年期債券,收獲了近20個逾5000萬美元的大額訂單,實現了逾7倍超額認購。
“2018年有相當一部分房企想發債卻發不出來,到今年1月份,房企發行的債券基本都有人買,不過1月中上旬的超額認購倍數多在1至3倍之間,沒想到升溫這么快。”中銀國際研究部副主管、董事總經理王衛感嘆道。
1月23日,中國恒大發行了三筆總額高達30億美元(約203.5億元人民幣)的優先票據,恒大集團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好朋友、香港富豪劉鑾雄家族力挺,認購了11億美元,使得該筆大額融資實現超額認購,共獲得約40億美元的認購。
上證報資訊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內地房企已成功發行美元債接近30單,發行總規模超過800億元人民幣。
1月房企銷售數據略顯疲軟
海外機構對內地房地產企業的投資熱情,多少讓市場有些詫異,因為無論是春節期間的實地踩盤情況,還是近日陸續公布的房企銷售數據,似乎找不到支撐外資買買買的有力邏輯。
上市房企1月份銷售數據近日陸續披露,萬科銷售業績超過恒大暫拔頭籌,重返榜首。碧桂園1月銷售額同比劇減52%退居第三。
公告顯示,萬科1月份合同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為488.8億元和317.7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28.1%和28.5%。
恒大1月份合約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分別為431.7億元和387.7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滑32.9%和37.8%。
碧桂園1月份銷售額和銷售面積大降52.2%和49.5%,至330.7億元、382萬平方米。
與三大龍頭房企銷售額同比均現下降不同,已公布1月成績單的中小型房企普遍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表現最好的是佳兆業,其1月實現銷售金額44.19億元,同比增長約49.0%。中國奧園1月份實現銷售金額約56億元,同比增長約38%。時代中國控股1月份的銷售金額約為41.8億元,同比增長約36.91%。
但大部分房企的銷售均價出現了小幅下降。其中,正榮地產今年1月合約平均售價約為每平方米15800元,而其去年全年的平均售價約為每平方米16800元;融創今年1月份的合同銷售均價約為15050元/平方米,與去年同期16040元/平方米比也有所下降;佳兆業1月平均售價約為每平方米16653元,同比減少約2%。
外資看好房企全年銷售
對于外資的操作與房企基本面背離的情況,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跟市場對地產行業預期發生變化有關。
近期,無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房地產的表述,還是一些重要講話對于房地產的表態,都讓市場對房地產政策微調充滿期待。今年地方兩會陸續召開,“一城一策”成為2019年各地房地產調控的一大關鍵詞,從微觀層面印證了市場預期。
王衛表示,1月份是投資機構布局的重要時期,大部分地產類債券的收益率都超過6%,相比股票市場仍具吸引力。
摩根大通認為,雖然房地產市場人氣仍相對疲弱,但第一季度之后情況或將有所好轉。摩根大通預計,房地產開發商本季度合同銷售降幅在10%左右,但今年全年有望增長15%。他們仍看好中資房地產開發商板塊,因為該板塊基于2019年預期利潤的市盈率不到6倍。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