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ABS擴容明顯 機構漸成認購主力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郭夢迪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日前發布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備案運行情況簡報(2018年)”(簡稱“簡報”)顯示,自2014年12月備案制開始實行至2018年底,累計有126家機構備案確認1792只企業資產證券化(ABS)產品,累計備案規模達25643.01億元。其中,累計終止清算產品614只,清算產品規模合計8662.05億元;存續產品1178只,存續規模13308.17億元。
2018年,類REITs產品和CMBS產品增長迅速,供應鏈金融產品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綠色ABS和PPP產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型ABS產品的不斷推出,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路徑。
業內人士認為,資產支持證券與一般債券產品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資產支持證券產品的本息來自于特定基礎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它本質上是一種脫離主體信用而看重資產的產品,因而資產證券化產品具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優勢。
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數據顯示,2018年,企業ABS產品共備案確認667只,同比增長20.99%;累計備案規模9507.84億元,同比增長2.96%;清算產品404只,清算規模6338.85億元。從全年備案產品規模和數量趨勢來看,機構在2018年下半年備案產品數量、規模較大,尤以四季度增長最為顯著。
某證券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李偉(化名)指出,相較于其他標準化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具有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優勢。具體看來,基礎資產的信用狀況與發起人的信用狀況相互獨立,同時通過內外部的信用增進安排,可獲得更高的信用評級,從而取得更低的發行成本。
簡報指出,應收賬款資產證券產品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改善了企業資本結構。數據顯示,2018年,依托核心企業付款確認的保理類供應鏈金融資產證券化產品備案195只,同比增長230.51%,備案規模1386.95億元,同比增長148.17%。其他企業應收賬款類資產證券化產品備案109只,同比增長87.93%;累計備案規模2029.66億元,同比增長163.77%。
李偉表示,資產證券化產品還具有以下優勢:發行門檻較低,一些發債存在制度障礙或者達到監管指標上限的企業以及資產負債率過高導致其發債比較困難的企業,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進入信用資本市場;優化財務狀況,增強企業資產流動性,優化企業資產結構;改變商業模式,針對表內固定資產(如商業物業等),Pre-REITs等形式可做到輕資產模式物業表外運營,減少資產折舊等造成的盈利壓力;資金用途靈活,在符合法律法規及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情況下,可由企業自主安排募集資金的使用。
類REITs產品增長迅速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共備案通過類REITs產品16只,同比增長14.29%;備案規模290.97億元,同比增長5.52%。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CMBS)產品31只,同比增長121.43%;備案規模670.67億元,同比增長48.35%。
簡報指出,類REITs以及商業不動產抵押貸款(CMBS)產品作為創新金融工具和長效商業模式,有利于盤活各類存量經營性不動產,有助于提升物業價值,規范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李偉表示,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了成熟的開發時代,優勢向大開發商聚攏。持有型物業短期內變現較慢,長期持有模式則考驗開發商的資金運用能力,傳統銀行的融資渠道已經不能滿足開發商對于資金的需求。資產證券化作為以現金流為基礎,能較好地滿足開發商提前回流資金的需求,是租購并舉住房制度下較好的創新融資方式。因此,各金融機構正在積極布局住房租賃ABS產品,在符合政策及制度的框架下積極創新。
近年來,長租公寓ABS市場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北方某上市券商資產管理子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長租公寓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還款來源為未來特定期間內的租金收入,現金流較為穩定可期,且底層資產同質化強并十分分散,發生集中違約的概率較低。
業內人士認為,從國際資本市場看,以長租公寓為代表的住房租賃是國際REITs資產重要組成部分,占比超過約10%,僅次于零售及購物中心、辦公及工業地產。在租購并舉的環境下,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住房租賃需求和巨大市場空間,長租公寓ABS及未來的長租公寓REITs必然是各金融機構密切關注的領域。
認購資金主要來自機構
簡報顯示,機構投資者成為ABS認購資金主要來源。具體看來,2018年備案產品認購資金主要來源于資管計劃、機構自營資金、公募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
從2018年備案產品優先級認購資金來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險資管計劃等資管產品認購規模為5087.47億元,占產品優先級以及中間級累計規模的57.40%;銀行自營資金認購企業ABS優先級的規模為2286.87億元,占比25.80%;公募基金認購規模為456.77億元,占比5.15%;券商自營、一般工商企業、養老基金、保險自營、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認購規模合計1031.94億元,占比11.65%。
“對機構投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產品有其獨特的優勢。”李偉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具體來看,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證券化產品滿足銀行理財資金投資標準化產品的需求,滿足銀行自營資金節約風險加權資產的需求,滿足行內客戶拓寬融資渠道的需求;同時,銀行可承擔資產證券化業務過程中的多種角色,增加投資及中間業務綜合收入。
李偉進一步指出,對保險機構而言,可以考慮將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轉換為標準化產品,滿足保險公司投資長久期產品的需求。對基金公司和證券公司而言,貨幣基金可以投資短端ABS,債券基金可以投資中等期限的ABS,隨著資產支持證券流動性逐漸改善,可以滿足貨幣基金的流動性管理需求。
簡報還顯示,從次級認購資金來源看,來源于一般工商企業(通常為原始權益人自持)的認購規模為320.00億元,占比49.63%;來源于資管產品的認購規模為217.62億元,占比33.75%;來源于券商自營的認購規模為82.08億元,占比為12.73%;來源于信托自營、私募基金等其他機構投資者的認購規模為25.08億元,占比3.89%。
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投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最大價值在于信用保障機制,資產證券化擁有的基礎資產和穩定的現金流,部分資產證券化通過基礎資產特征和交易結構,能夠實現與發行人的破產隔離,即使發行人主體信用出現問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投資者的安全。
責任編輯:李鐵民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