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紫豪 ○編輯 陳羽
春節過后,流動性逐漸回流至銀行間市場。央行11日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受可吸收金融機構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因素的影響,不開展逆回購操作。
數據顯示,本周資金面將面臨超萬億資金到期量,包括1月中旬開展的50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1月底開展的18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以及3835億元到期MLF。
市場人士認為,后續資金面將保持合理充裕狀態。一方面,節前現金投放逐漸回流至銀行體系,有利于流動性穩定;另一方面,1月份信貸大幅度沖高,存款增長態勢較好,為流動性保持寬裕提供了很強的信用支持。
節前資金利率處于低位
春節前最后兩日,資金面明顯處于邊際寬松狀態,7天Shibor跌至2.334%,創下近年來最低點,DR007更曾跌至2.2326%,逼近1月份2.2131%的低位。除通過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外,為應對1月份繳稅因素的擾動,同時滿足春節提現需求,央行重啟28天逆回購釋放跨節資金。
昨日,200億元逆回購資金到期回籠后,資金利率出現小幅回升,DR007加權平均利率升至2.5%左右,但隨著流通現金逐步回流至銀行間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合理充裕。“春節期間流通現金需求在1月份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產生沖擊,節后資金將回流至銀行體系內對流動性形成一定的支撐。”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認為。
事實上,跨春節資金并不緊張。有銀行交易人士稱,由于今年春節處于月初,資金面擾動因素較少,同時央行又通過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等多重方式護航流動性,而節前最后兩日的提現資金需求已經得到充分滿足。“跨月和節前的時點過了,利率回落是非常正常的。”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表示。
節前資金面邊際寬松還與存款增長情況有關。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表示,由于銀行體系1月末存款增長較好,跨月和跨節的流動性備付需求下降,釋放了部分流動性壓力,因此節前資金面較為充裕。
資金合理充裕狀態將持續
由于春節假期,稅期進行順延,繳稅帶來的資金回籠因素的影響將順延至本月末。據明明預測,2月份稅收收入增速將明顯回落,且2月并非集中繳稅大月,繳稅因素本身并沒有產生超預期影響,但考慮到繳稅日期順延疊加月末因素,2月底資金面的波動或將增大。
存款準備金上繳也是本周資金面的擾動因素之一。有券商宏觀分析人士表示,預計1月份央行新增信貸將達到2.9萬億元,相應創造的存款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而2019年央行支持銀行表外業務轉表內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因此,如果銀行繳準存在壓力,央行可能會繼續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但從準備金率角度看,目前銀行繳準的壓力可能并不大。王一峰認為,1月份存款走高對繳準可能造成一定壓力,由于1月份已經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增量存貸比關系也保持較好狀態,銀行繳準壓力有限。
對于后續的資金面情況,多位受訪分析師均認為將保持合理充裕狀態。“一方面,歷年春節后流動性均處在季節性邊際寬松狀態,節前現金投放回流銀行體系有利于流動性穩定;另一方面,1月份信貸大幅度沖高,其中票據貼現與開票量激增,存款增長也反季節走高,為流動性保持寬裕提供了很強的信用支持。”王一峰表示。
同時他們認為,央行可能繼續開展逆回購進行流動性調劑,但大規模投放流動性的可能性較低,少量開展或者自然到期的可能性更大。陳冀表示,逆回購到期、繳稅、財政存款下放等擾動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時間錯位,為逆回購開展留有空間。
責任編輯:李鐵民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