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消費寶典:移動支付盛行 消費者須謹防安全隱患

            2019-02-09 03:57:56     來源:央廣網

              [新年消費寶典]移動支付盛行 消費者須謹防安全隱患

              央廣網北京2月8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新春佳節,是不少手機App利用發紅包、集福卡開拓新用戶的好機會。不少老年人也在晚輩的幫助下,開通了手機支付,綁定了銀行卡,學會了搶紅包。然而,順利“入坑”之后,如何安全地使用移動支付,很多人并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實際上,移動支付帶來的風險早就不是新鮮事。在移動支付盛行的今天,消費者如何減少被盜刷的風險?平臺到底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提示顯示,2018年,部分蘋果手機用戶遇到了Apple ID被盜號、資金遭盜用的情況。寧波市民陳女士向媒體講述了她在2018年6月24日凌晨的遭遇,睡覺前她突然收到了多條支付寶付款信息和蘋果賬號信息修改的郵件,蘋果手機一直在身邊,自己也沒有消費,賬號里的3600元不翼而飛。

              陳女士說,她的支付寶賬戶和蘋果賬戶是同一個,盜刷者修改了他的賬戶信息之后,就可以通過連續的小額免密支付把錢轉入蘋果賬戶,然后在一個游戲軟件中進行消費。發現被盜刷之后,陳女士立即把支付寶的錢轉出,修改了登錄密碼,并向蘋果公司申訴退款。

              其他投訴者反映的遭遇基本與陳女士一樣,最高的損失達到了上萬元。被盜刷的用戶大多設置了免密支付,并且沒有設定免密支付的頻次和額度。蘋果公司表示,“對受害者表示同情,但是無法退款”,理由是蘋果公司無法確認是他人惡意盜刷而不是用戶個人所為。

              移動支付的安全漏洞有哪些?專注移動互聯網安全法律研究律師周兆成分析:通常移動支付安全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用戶平臺注冊時綁定銀行卡或賬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予平臺“授權”;二是網民在多個平臺上默認開通了“免密支付”,被不法分子利用繞過密碼、指紋等安全驗證手段將錢轉走。

              中國銀聯發布的報告顯示,當前我國手機支付用戶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7億,出門拿手機一掃一刷一碰,輕松地就完成了購物、交通等各種消費,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是它所面臨的風險也比傳統支付方式更多。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高級主管王宇分析,更換手機或者不使用某種手機App時沒有刪除手機里留存的支付信息,不解除銀行卡和支付軟件的綁定關系是最大安全隱患。他建議持卡人通過使用手機初始化設置的的功能,清除或者擦除所有存儲的信息。

              安裝不明來源的手機應用程序、掃描不明來源的二維碼也是非常危險的,渤海銀行北京分行網絡銀行部總經理王俊龍提示:最好不要下載來路不明的軟件,不要使用沒有密碼保護的wifi網絡。養成定期更換手機解鎖密碼的好習慣,不要被利益所誘惑,輕易點開不明的鏈接。

              周兆成律師進一步提示:設置手機開機密碼、各類App解鎖密碼,確保重要密碼不完全一致,防止手機遺失后,一個密碼被破解,所有密碼均被破解。一旦手機遺失,務必快速凍結賬號,快速致電運營商掛失手機號,致電銀行凍結相關銀行卡,致電第三方支付平臺掛失或凍結賬號,并修改微信、微博、QQ等密碼。

              中消協表示,蘋果公司應正視安全責任和存在的安全問題,對于提出損失要求賠償的消費者,經營者及第三方支付平臺沒有足夠證據反駁,均應一視同仁進行足額賠償。

              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專家邱寶昌分析指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經營者有保障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法定義務。如果支付出現問題,給消費者造成了損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除非經營者能證明這種損失不是由支付系統造成的,而是由消費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能用想象是消費者的原因而拒絕賠償。

              中消協還指出,移動支付安全存在的嚴重隱患,仍需要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各大支付平臺也必須明確自身法律責任,切實保障消費者支付安全。

              (本文來自于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國帥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