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當心非法集資的紅包向你砸來 六大障眼法不得不防

            2019-02-08 12:25:22     來源:上海證券報

              “時間短,老板有本事,收益高得不得了,我們都投了,千萬別告訴別人!”

              當你拜完年,送上拜年紅包之后,叔伯阿姨帶著神秘的微笑,悄悄地告訴你這個難得的機會時,你還能hold得住嗎?

              記住了!即使親戚抱著好意,也可能把你帶入非法集資的坑里。要知道,擅長打熟人牌、感情投資牌的非法集資,往往都會利用春節的“時間窗口”。

              畢竟,這個時候的你最有錢,也可能沒想好如何處理手中的那筆錢。 

              新興領域成非法集資“重災區”

              “春節期間,凡新客戶投資10萬元一年期理財產品,即可獲贈小米手機一臺。”一個理財平臺的人員熱情地向記者推薦著各種產品,“保證高收益”。

              接著他給記者傳來一張產品收益率示意圖:

              除了這類收益率高得讓人咋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該工作人員還介紹公司有股權融資、虛擬貨幣售賣、寫字樓招商、出售高價商品等各種投資機會。

              而他重點介紹的一個股權融資項目,更是聲稱將以每年年化20%的收益率進行分紅,公司也將購買殼資源于納斯達克上市,投資者可在上市后進行退出。而記者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卻未能查詢到該公司名稱。

              這種多花點心思即可識破的虛假投資項目,可謂比比皆是。

              日前,最高檢就表示,網絡借貸、投資理財、私募股權、養老服務等新興領域已成為非法集資“重災區”。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不法分子利用高效便捷的現代通信技術和金融工具,發展人員和聚攏資金,發展速度更快、社會危害更大。

              公安部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非法集資案件1萬余起、同比上升22%;涉案金額約3000億元、同比上升115%,波及全國各個省區市。

              為應對非法集資案件的新特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時隔五年之后再次印發《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文件解決了“非法性”認定的問題,同時明確P2P平臺如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其行為就具“非法性”,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事實上,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均已明確,P2P網絡借貸不得從事或接受委托從事自融、變相自融、設立資金池、提供擔保或承諾保本保息、發售金融理財產品、開展類資產證券化等形式的債券轉讓等超出信息中介范圍的活動。

              而對于本文列舉的上述公司行為,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股權高級合伙人劉永斌向記者表示,像P2P網貸平臺等機構沒有資質發行理財產品,而未經銀保監會批準發行理財產品的,就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私募的股權融資不允許承諾固定回報,上述行為可能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教訓歷歷在目

              “我見到過不少客戶,看到‘外邊’的收益率高,結果剛投進去幾個月,本金就沒有了,連公司都‘消失’了。”江蘇銀行某網點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那段時間天天跑派出所、經偵大隊、咨詢律師、上法院。”一名影視投資詐騙受害者稱,投資該項目的金額已經逾期三個月,“辛辛苦苦掙點錢不容易,可過去三個月,人家早就在國外把錢花得一干二凈了,又能怎么辦呢?”

              家住在鎮江市大港新區的王先生向記者表示,他所在的小區有住戶曾經遭集資受害者上門討債,而住戶本身卻也是非法集資受害者。

              “剛開始一部分人把錢放在一些看似正規的‘公司’那里,定期給付高額收益,情況持續了一兩年之后,這些人又從其他人那里借錢放在這些‘公司’,最后積累起來得有幾十萬。”他說,最后這些“公司”資金鏈斷裂導致受害者損失慘重。

              歷歷在目的慘痛教訓,使得加大打擊非法集資的宣傳工作刻不容緩。記者在江蘇鎮江街道及社區發現,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的廣告與宣傳欄四處可見。

              “隨著社區、銀行、媒體加強對防范非法集資的宣傳,近幾年老百姓對于非法集資活動在意識和行動上已經非常抵制了,不像前幾年一樣趨之若鶩了。”江蘇省鎮江市大港新區某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聽到非法集資的消息相對少了,也可能是形式上更為“隱蔽”。

              識穿六大障眼法

              多種多樣的營銷手段令人眼花繚亂,形式逼真的造假手法讓人防不勝防,為避免更多投資者“踩雷”,上證報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以下“避雷針”。

              非法集資往往以高息為引誘,通過親朋好友相互介紹,以“能人”、“知名企業”或“高回報項目”名義,打著領導關心支持的幌子,吸引群眾存款。

              事實上,除選擇投資項目時要擦亮“雙眼”,在給疑似詐騙賬戶匯款時,銀行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都會對匯款行為進行攔截,預警高風險、攔截欺詐。

              上證報提示投資者:匯款時如果遇到相應提醒或攔截警示,切勿一意孤行,請一定立即停止匯款,以避免損失。

              同時預祝新的一年里,大伙兒“擦亮雙眼”,不管是非法集資的“障眼法”,還是上市公司的資本游戲,都能看穿底牌。

              編輯:顏劍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白仲平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