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暮鼓晨鐘鶴林寺(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2019-02-08 09:43:49     來源:人民日報

            鶴林閣。  印夏薇攝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竹林掩映,古寺中遠遠傳來清遠的鐘聲,轉眼又到了依依惜別的黃昏。夕陽西下,好友靈澈戴著斗笠在微雨中獨自走向青山深處,漸行漸遠的背影終于消失不見。

            在這山水之間,在這山水之外,年過花甲的劉長卿觸動思緒,注目的視線慢慢模糊。心中的情感,究竟是殊途同歸還是淡泊感懷?耳邊的鐘聲,終歸是催促還是召喚?眼前的這一幕,到底是詩還是畫?

            畫面再次清晰延展,時光已經悄然流轉變換。1000多年以后,古跡還在,當年的目送成為雋永的詩篇,惜別的情意一路傳唱至今。

            這就是位于今天江蘇鎮江南山風景區的鶴林寺,是南山景區最古老、最著名的寺院。鶴林寺,初名竹林寺,始建于東晉大興四年,以佛教律院享譽古今。傳說,東晉末年劉裕時常勞作休息寺內,有黃鶴飛舞其上,及其即位遂改寺名為鶴林寺。唐開元天寶年間,始改禪宗,名古竹院,后毀。南宋重建,改名報恩光孝禪寺。明永樂中,寺盡廢,僧得月稍葺治之于磨笄山下,就是現在鶴林寺所在的地方。后來幾經興廢。

            鶴林寺在唐時范圍較大,據說出了山門就到城門——鶴林門。由于古寺靠近城市,山明水秀、風景幽美,文人墨客時常流連其間,留下了許多佳話。除了詩人劉長卿外,還有同時代李紳的“鶴棲峰下青蓮宇,花發江城世界春”,李涉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以及宋代曾鞏的“昔人春盡強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閑”,蘇軾的“古寺滿修竹,深林聞杜鵑”等。北宋畫家米芾曾居鶴林寺多年,相傳他曾對寺僧說死后魂魄愿為鶴林寺的伽藍神守護山門。根據他生前的愿望,親友將其歸葬鎮江,后人在南郊鶴林寺山門前建供祠,供奉米芾遺像。如今,祠堂已經不在,但米芾墓猶存。

            相傳,寺院中曾有寄奴泉、米顛墓、逢僧處、香花橋、杜鵑臺、濂溪祠、馬祖塔、太傅松八景。今天,除了鶴林寺大殿之外,寺內留存的遺址僅有杜鵑樓、杜鵑臺。據介紹,鶴林寺與杜鵑有著不解之緣。相傳唐貞元年間,有番僧在天臺用缽盂盛杜鵑花根,帶到鶴林培養種植。此花成活后,每年暮春開花。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鶴林寺陸續建成鶴林寺大殿前廣場牌坊,以及寺內的放生池。目前,鶴林寺大殿及杜鵑樓修繕工程已經通過文保專家驗收。正在進行的鶴林寺恢復工作,不僅將建設鶴林寺遺址公園,后續還將逐步恢復寺院八景。將在寺院后側的石壁處建設一座詩碑亭,上刻李涉詩《題鶴林寺僧舍》,同時沿著石壁建一條詩碑廊,陳列劉長卿、蘇軾等歷代名人詠鶴林寺的詩文。屆時,人們將能在“煙雨鶴林”美景中,細細品味這些歷史傳說和不朽詩篇。

            責編:彭寧鈴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