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細微處,越是見真情。
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北京草廠胡同的兩個居民院落,仔細詢問他們日子過得怎么樣、冬天用什么取暖、每個月的電費要多少、年貨備齊沒有。在居民朱茂錦家,習近平總書記同他們一家人包餃子、炸饹馇、聊家常,不少網友感慨:“太暖心了!”
這些年,每逢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會走進基層,看望慰問干部群眾。他第三次上井岡山,與老鄉一起打糍粑,動情地表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他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走訪內蒙古困難林業職工,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這次在北京看望慰問時,他還臨時下車,走進一家路邊小餐館,同店主和顧客熱情交流;來到旁邊一個快遞服務點,看望仍在工作的“快遞小哥”。一個個暖心細節、動人場景,每每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讓人深切感受到一個大黨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
細節之所以被人們銘記,瞬間之所以“讓人心里暖暖的”,不僅在于“一點架子也沒有”的平易近人,更在于其中所彰顯的“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就是讓老百姓生活越來越好”的不變初心。點滴小事里有安危冷暖,柴米油鹽間有萬家憂樂。看得細、問得細、了解得細,既是一種示范,也是一種倡導。
猶記幾年前湖南苗族大媽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問一答,“怎么稱呼您?”“我是人民的勤務員。”樸實的宣示,彰顯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信念:心中有群眾,真正了解群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
責編:彭寧鈴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