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需要一支基層一線鐵軍
“一鋼獨大”的河北省武安市,2017年空氣質量下降,曾受到河北省政府約談和問責。怎么辦?武安市痛定思痛,痛下決心,打出一套凌厲的治霾組合拳,其中一個“大招”是組織開展大規模夜查行動,市級領導帶頭撲下身子頻繁夜查污染。大夜查針對的是突出短板:當地晚9時至凌晨6時的大氣污染物濃度,比白天高20%到30%,反映出夜間環境管理不到位。
夜以繼日地緊盯不放,這是個苦辦法、“笨”辦法。但漸漸地,苦干產生效果,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行為,發揮了震懾和導向作用,加快了藍天保衛戰的進程。“一微克一微克地摳PM2.5”,去年,武安市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上年增加24天。看到頭頂增多的藍天白云,當地群眾豎起大拇指:“抓和不抓,就是不一樣!”
污染防治攻堅戰難不難?確實難!要不也不會稱之為“攻堅戰”。但近年來京津冀等主戰場的戰況表明,領導干部堅決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敢打硬仗,沖在前面,就能攻破長期形成的污染“堡壘”。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對于污染防治攻堅戰涉及的各地各部門領導干部,應切實做到“軍中無戲言”,賞罰分明、令行禁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這一點至關重要。“指揮棒”指向明確,才能所向披靡。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需要一支基層一線鐵軍。最近,中國環境報社等單位組織評選出10名“最美基層環保人”以及“年度感動人物”,他們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凡業績。其中,“年度感動人物”浙江省溫嶺市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陳奔,在查處違法犯罪行為時不幸犧牲,被浙江省政府追授為烈士。基層生態環境守望者不僅揮灑汗水,有的甚至流血犧牲。環境變好,是因為有他們在負重前行。他們理應得到更多關心、愛護和支持。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也離不開公眾廣泛參與。保護生態環境,既需要生產方式的變革,也需要公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每個人都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更加勤儉節約,更加綠色低碳,更加文明健康,努力做一個“綠色達人”。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穩扎穩打,共同奮斗,生態環境定會持續好轉。
責編:彭寧鈴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