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農歷新年將至 收好這份A股投資“黃歷”

            2019-02-03 15:35:41     來源:上海證券報

              農歷新年將至,收好這份A股投資“黃歷”,祝你一年踏準節拍,順風順水!

              農歷豬年越來越近了。這一年你知道哪幾個月哪些板塊上漲的概率最大?收藏好這份股市投資“黃歷”,祝你一年踏準節拍。

              盡管A股每年每月的行情肯定會有所差別,但是有些特定的行情每年每月卻會固定上演,這就是A股的日歷效應。

              日歷效應是指金融市場與日期相聯系的非正常收益,主要包括季節效應、月份效應、星期效應和假日效應。

              年年歲歲花相似,下面咱們就來聊聊A股每年都會經歷的那些事兒。

              2月:小盤股占優 

              化工、鋼鐵、電子、紡織服裝、

              公用事業、汽車、機械裝備

              長江證券策略團隊統計2000年以來的市場表現, 2月份獲得正收益的概率較為顯著,且小盤股通常表現更為出色。

              除了2月股指上漲概率較大以外,國信策略指出,A股市場中還存在著更有意思的現象:上證綜指2月如果下跌,全年必然下跌。2000年以來一共出現過五次2月份下跌,分別是:2001年、2008年、2013年、2016年和2018年。

              從行業看, 2月份獲得正收益概率接近90%的行業有化工、鋼鐵、電子、紡織服裝、公用事業、汽車、機械裝備。這與春節期間消費方向以及春節后旺季開工需求基本上是相符的。見下圖:

              5至6月:宜空倉

              食品飲料或為避風港

              “五窮六絕七翻身”。安信策略統計顯示,2008年至2018年,5、6月的上漲概率都為45%,而7月上漲概率為70%,平均收益分別為-0.8%、-4.3%和1.7%。可以看到6月份往往出現大跌行情,這一期間,食品飲料板塊成為避風港。

              海通證券荀玉根同樣指出,食品、醫藥等消費類行業“Sell in May”效應表現最弱。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金融市場確實存在Sell in May 效應。美股市場中有一句流行的諺語: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說,投資者如果在5月至10月空倉,11月至次年4月持有股票,會獲得更好的收益。不過,荀玉根指出,海外市場的“Sell in May”效應源于假期、季節等因素對情緒的干擾,而A股出現“Sell in May”行情主要跟我國每年的政策周期有關。

              10至11月:股指大概率走強

              歷年來,A股多有“紅十月”效應。“紅十月”并不僅限于10月的上漲,往往能延續到11月。

              國信策略統計顯示,從“月份效應”的角度來看,A股2月和11月的上漲概率最大。其中2月上漲概率最高,上漲概率其次高的就是11月,概率有近七成。

              12月:宜權重股 忌創業板

              12月是A股比較有特點的月份,回顧歷年行情,安信策略發現:

              12月市場偏好權重股(機構重倉股),金融股當仁不讓成為領漲板塊,家電等機構權重股扎堆的板塊很容易在12月成為投資熱點。

              12月的年末行情并非全面上漲,往往出現分化,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成長股在12月表現較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日歷效應是根據歷史數據作出的規律總結,歷史經驗不代表未來一定會重復發生。在A股市場,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所以具體還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最后,祝大家豬年大吉,踏準每一個節奏,股市長盈。

            責任編輯:張恒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