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和貨幣政策實施重點
我國經濟發展既有長期的結構性問題,也有短期供需失衡問題。長期結構性問題有賴于改革的推進,從制度層面進行積極的探索,以期釋放改革紅利和空間,用改革的辦法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保持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短期問題需要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財政和貨幣政策。
201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在穩定總需求的同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認真貫徹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發揮好財稅政策的結構性調控優勢,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是要做到“加力”和“提效”。
“加力”指的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和加大支出力度。第一,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一方面,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堅持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相結合,重點減輕制造業和小微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推進更為明顯的降費,清理規范地方收費項目,加大對亂收費查處和整治力度。第二,加大財政支出力度。根據經濟形勢和各方面支出需求,適度擴大財政支出規模。同時,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支持重大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
“提效”指的是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提高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就是要堅持有保有壓,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增加對脫貧攻堅、“三農”、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民生等領域投入;政府要過緊日子,要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預算,一般性支出要壓減5%以上,取消低效無效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就是要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預算編制執行全過程,更好推動政策落地見效;繼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將難以支出的長期沉淀資金一律收回,統籌用于亟需資金支持的領域。
2018年以來,央行動用多輪定向降準、調整MPA政策參數、創設TMLF工具等多種方式既保持貨幣政策在總量上的流動性合理充裕,又加大結構上的定向調控力度,為經濟穩定增長創造了條件。
2019年,貨幣政策依然表述為“穩健”,但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貨幣條件要與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及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保持松緊適度,既不能過松,也不能過緊。將根據形勢的變化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靈活性、針對性,主動動態優化,強化逆周期調節。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加強政策溝通協調,平衡好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系,發揮“幾家抬”的政策合力,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市場利率水平合理穩定,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當然,現在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關鍵不在于釋放多少流動性,而在于如何將流動性傳導至實體,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將增強,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上將會邁出更大步伐,商業銀行內部考核和服務機制也會有所改變,逐步形成激勵相容的機制,鼓勵銀行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責任編輯:孫劍嵩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